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梅开满山疑是雪

2014-01-24 09:50:06来源:福州日报

  这些日子,许多来永泰的人都惊呼,太美了!高速公路、203省道两旁的山岭上,尽是白茫茫的梅花,坐在车上,香风阵阵,路旁停满了赏梅的车辆,梅园里充满了笑声。

  在古代,赏梅似乎是士大夫、文人墨客的事,可如今去梅园赏梅,正成为城市市民热衷的事情。近年永泰县大面积盛开的青梅,渐渐成为福州地区最大的开放式赏梅胜地。

  永泰境内广植青梅,有200多年历史。永泰青梅每年12月初开花,起初只是零零星星,到了月底至翌年1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这时节来永泰赏梅,是最佳时期。到乡村赏梅,掩映在洁白梅花丛中的黑瓦民居,就是一幅水墨画,有一种别样的味道。梅花那浩大的阵式,白雪一样撒满山坡,空气中布满了馨香。走进梅花丛中赏梅,每一朵都不相同,开的同样是白花,有的花萼是绿的,有的却是红的,红萼、绿萼衬托下的白梅,自有一种脱尘的韵味,那样圣洁、那样古意悠悠。特别是那些数十年的老梅,一株株品读,有仙风道骨的风范。

  从福州出城,沿着203省道,进入塘前乡后,极目处的山岭上,就有一大片盛开的梅花。继续往前行,大樟溪两岸沿线的葛岭镇埕头、九老、三斗、王布、台口、溪洋等村,一直到近县城的太原一带,公路两旁的山坡上、田园间、房前屋后,处处都是盛开的梅花,香风袭人。这是有生命的雪,在这个季节,没有什么花比她开得更长久,这是大地上非人力而为的。随季候自然盛开的花,在寂寥的冬季,独唱风流。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傲寒绽放,最早带来春的信息,因此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她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洁的象征和追求的精神目标。梅花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人们所珍视。在永泰,虽然见不到雪压梅花的情景,却能看到梅花愈寒冷愈开放的风采。

  来永泰赏梅,梅总在那地方等你。她们或立于高山冷僻处,或在城镇乡村,或居于农家庭院,无论在何种环境,清香依旧,不随俗浮沉。其单株孤植,观其黝黑的枝干,英姿坚韧;其成林成片,则如云似雪,浩然壮观。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秉承一年一度开花的古训,不随波逐流,其仙姿神韵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宋代范成大在《梅谱》中云:“梅以韵胜,以格高。”其“韵”其“格”,就是陆游在《梅花绝句》中所说的“高标逸韵”,陆游解释说,这个“韵”,这个“格”,这个“标”,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和精神世界。

  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她通体清澄、内外俱净,至纯至清,引发了文人洁身净心的自觉意识,咏梅也成为文学与绘画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诗人寄予了梅花高洁的人格美,赋予了梅花各种各样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咏其意志坚强,或吟其君子之风,或颂其节操凝重,历代不绝,意象幽远。如宋代欧阳修写《和对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赞美梅之风骨;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中写的“冰作骨,玉为容,常年鬓云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赞美梅之精神。古代爱梅的文人多为独具风骨之人,其爱梅咏梅的理由,也正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元代的王冕在《墨梅》中写道:“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在《园中赏梅》中写道:“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

  梅花的五个花瓣象征五福,所以有梅开五福之说,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梅为“岁寒三友”之首,古人常“折梅赠远”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勉励。唐代王维在《杂诗》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所以,梅花历来都被视为吉祥物,在众多古民居雕刻中,都能见到梅花的形象。

      在朗日晴空下,永泰的梅花开得更欢了,你来吧,所有的梅花都在欢迎您。阵阵古意悠然的香,给你一个个温柔的吻与拥抱!

作者:郭永仙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