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赵君尧解码福州中轴线上的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
畅达水脉,浸润闽都厚重文化
在福州城自北往南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乌山、于山间的朱紫坊,大庙山、彩气山间的上下杭,南台岛上的烟台山。与之相伴随的是安泰河、三捷河和闽江,形成了“城中有山、山在城中、城中有水、水绕城流”的特殊自然环境。那么,这种自然环境对福州不同街区文化的产生有何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闽都文化》副主编赵君尧。
“解码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人们可以看到士族文化-商贸文化-中西文化和封建经济-商品经济-开放经济,这样一条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脉络,伴随着水脉展示出福州和谐自然生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赵君尧说。
朱紫坊:水脉文脉相生相依的士族文化
朱紫坊形成于唐代,名称始于宋代,《三山志》载:因坊内住着朱敏功、朱敏中、朱敏元、朱敏修四兄弟,“昆仲四人,皆登仕版”,“朱紫盈门,因以为名”。朱紫坊北侧的安泰河,是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修建罗城时开凿的护城河。安泰河通江达海,每天随潮汐涨落进退。河面上舟楫通津,河中鱼虾腾跃,河两岸居民饮水洗涮无不取之。安泰河水还与福州城雨水、污水总出口沟“三元沟”相通,呈现出水脉文脉相生相依的士族文化特征:学府林立、学子云集、名人辈出。
“朱紫坊是古代福州文教中心,有州学、府学、庙学、县学、督学署等古代各级官办学校与教育机构,还有书院、私塾等私立学校,各地学子聚于此,从中走出一批达官、名士、文臣、武将,尤其是一批现代科学家、教育家、海军世家,他们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做出杰出贡献。”赵君尧说,宋代全国录取进士28933名,福建进士7144名,福州进士2799名,名列全国第一,当时人评论说“龙门一半在闽川”。
安泰河水滋润了朱紫坊两岸沃土,许多达官名儒纷纷在岸边建造园林,如著名的芙蓉园,就是南宋参政知事陈韡之父“北山先生”陈孔硕所建。清代陈宸书撰写《芙蓉园赋》,盛赞园林之美。
“对朱紫坊而言,安泰河可谓生命之河。然而,自近代以来,朱紫坊及邻近的商家、居民将生产、生活污水倾入安泰河,河道日渐淤塞,水脉遭受严重伤害。”赵君尧不无痛心地表示,水脉不畅,文运不盛。如今朱紫坊一带早已不再是福州的文教中心,其居民也已不尽是名门望族。
如何保护好朱紫坊的文化遗产?赵君尧建议,对安泰河的水体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构建“河坊一体”的格局,在“活水”上下功夫;要保护修复好朱紫坊内的古代文教遗迹,如福州文庙、州学府学和明清督学署衙门等遗迹,还可举办闽都古代教育展览,传承朱紫坊士族文化精神。
上下杭:水脉商脉相融相行的商贸文化
上下杭位于福州城外台江区中南部,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前还都是闽江水域。随着泥沙淤积,形成两个大沙滩,船沿着沙滩向上航行或向下航行,于是便称其为上航、下航。“航”和“杭”音相通,所以又称上杭、下杭。
“自唐宋以来,上下杭商贸的兴旺发达与街区内丰富灵动的水脉密切相关。街区内有两大水脉,一是三捷河,二是济南河。这里濒临闽江,三捷河与闽江相通,水脉盛、人物兴、商运旺,形成水脉商脉相融相行的商贸文化特征,榕商不仅海行天下,而且在近代曾一度主导欧洲茶叶贸易市场,福州一跃成为近代世界茶都。”赵君尧指出,作为闽商的发祥地之一,上下杭商帮云集,且名商辈出,如国泰行老板李郁斋、生顺茶行老板欧阳康等,他们秉承诚信经商理念,重义尚利、兼济天下、取财有道,体现出榕商文化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开创了上下杭地区商贸的鼎盛局面。
明清至民国初期,上下杭地区商贸兴盛发达,是海内外贸易的集散中心,名闻海内外;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局势动荡,商贸低落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许多商业建筑变成批发站、货栈、仓库、街道办工厂、居民大杂院。随着生产、生活污水大量排入三捷河,河床积淤,河水污染,河道不再通航。水脉不畅,从而导致商贸不兴。
“上下杭商贸文化,是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应予以保护。一要继续大力整治三捷河等区内河道,为开发水上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追寻曾经水脉商脉相融相行的辉煌。二要保护和修复沿街商业建筑,这些建筑前门沿街是店铺,后门沿江是仓储,既是水脉商脉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五口通商后中西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赵君尧提出这样的建议。
烟台山:水脉山脉中西交融的领事馆区文化
烟台山位于福州南台岛北端仓前山梅坞顶。明洪武年间,有盐商在福州天宁山北麓建盐仓,称为盐仓前,天宁山也改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又称藤山。元末至清初,藤山顶设烟墩以为报警,故名烟台山。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政治原因和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烟台山逐步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外贸基地和航运中心。”赵君尧说,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特有的领事区文化特征,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领馆纷立,加速开放。福州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清政府出于统治考虑,不想让外国人将领事馆设在省城中心区,避免西方文化对福州社会的影响,因而倾向于在烟台山设领事馆区。对英国政府来说,福州处于江海交会的闽江口,入海即可通达世界各主要港口,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想获取闽江上游的武夷山茶叶。自1844年英国首设领事馆,到1903年墨西哥设立最后一个领事馆,其间共有17个国家在烟台山设立15个领事馆。接踵而至的是113家外国洋行、报关行、教堂、学校、医院等在烟台山周边落户。
二是万国建筑,中西合璧。在烟台山不到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7个国家的15个领事馆、100多家洋行、8座教堂、3家教会医院、11所教会学校,以及公馆、别墅、民居等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西洋建筑无疑是烟台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三是风气之先,烟台开启。烟台山领事馆的设立,以及中洲岛海关的设立、闽江贸易基地和航运中心的形成,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使烟台山成为福州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地方,并因之极大地影响福州的社会发展,突破传统社会封闭机制,开启福州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风气之先。
“从烟台山来看,呈现出水脉山脉中西交融的领事区文化特征,现代文明的开启,中西文化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闽都文化内涵。”赵君尧说,烟台山见证了福州开放的历史演变过程,要特别保护好烟台山中西文化的遗产:一要修复和保护各种风格的西洋建筑,如英国、美国、荷兰、德国、俄国领事馆建筑遗存,这对于今天改变城市建筑严重同质化现象有着不小的启示意义。二要展示中西文化遗产,既要展示外国领事馆、洋行、教堂等西洋建筑文化遗产,也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如烽火台、天宁寺、天宁台遗址,让人们了解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记者 树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