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十邑古代祈雨习俗

2014-06-20 16:04:24来源:文化生活报

      最早记录闽越人祈雨习俗的史迹大概应属林浦九曲山岩画了。林浦九曲山岩画,在唐代修建的瑞迹寺后院,其中,幅面较大的高约0.6米,宽约1.3米,纹饰主要以云绘和图画文字为主。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的专家考察推测,岩画描绘的是早期人类经济生活中祈雨求福的文化内涵。九曲山岩画年代应为汉唐之间,为一幅祈雨图。岩画上方上幅为云纹,表示乌云密布,中间表示打雷。左下侧两幅表示下雨,左下方雕刻内容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一个字,也有人认为是三人持物祈雨或持伞遮雨。岩画下侧有一口长宽深均为81厘米的水井(俗称龙井),表示人们在有水源的地方祈雨。云雨纹饰是阳刻,人物为阴刻,表示阴阳结合使祈雨成功。

      一、社稷坛  

  战国以后,中原人民开始将阴阳五行的内容融进了祈雨仪式之中。如在汉代,春旱求雨时,地方官要选择水日祭拜社稷山川,在城邑的东门外建四通之坛,谓社稷坛。
   
  明《八闽通志·坛庙一》载:“社稷坛在郡城北拜郊山。初,在城南。唐观察使杨发迁于南涧寺东。”唐代之时,礼乐兴盛,至祈报时,地方官都要“备牺牲”,“率戒闽、侯官责办与胥,谨庀权事”,为民祈求境内一年风调雨顺。
   
  到了宋元祜初年,福州城市人口超过20万人,为当时全国六大城市之一。元祜五年(1090)春夏之交,闽江特大洪水,大量泥沙冲积形成楞严洲(又名楞岩洲,今中亭街一带),原本3里宽的闽江北港河道一分为二。福州受灾损失惨重。其时,柯述接任福州太守,他合力赈济灾民、组织灾后重建、发展生产。同时,率人察看坛域,按古代规制重新扩建。第二年社稷坛工程告毕,柯述作《大宋福州社稷铭》及记事镌石。这两段题刻至今保存完好。
   
  凌霄台,乌石山三十六奇景之一,已于20世纪50年代后扩建气象观测台时被夷为平地。现在只能通过清末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的照片了解当年的风貌。近景为乌石山巅凌霄台,台上设社稷坛,登坛通道有石阶22级,史载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萧震改建。

  二、城隍信仰与东岳大帝信仰
   
  西晋太康年间,福州建起了全省第一座城隍庙(址在今冶山)。《三山志》载:“城隍庙,府治之东,古有之……晋太康迁城即建今所。”在全国也仅晚于最早的安徽芜湖城隍神祠。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福州决曹时写有《福州城隍昭利东岳庙祈雨文》和《福州谢雨文》,收入《渭南文集》中。由于遍布各地、深得民众信仰的城隍和东岳大帝同为司命神,人们仿照现实世界皇帝和官僚安排他们之间的关系,以东岳大帝为城隍的上级,东岳大帝是冥界的皇帝,城隍比作官吏,古已有之的东岳信仰与唐代以来隆盛的城隍信仰,在宋代被编织在一起,同被列入国家祀典。
   
  经两宋到明清,福州城隍神信仰影响渐广,城隍庙越建越大。明代立国后确立了各地城隍主祭厉坛的制度。祭厉为祭鬼神。祭厉坛带有赦罪超生、安抚鬼神的色彩。官府祭厉坛礼每年三次,春祭于清明日,秋祭于七月十五中元节,冬祭于十月朔日(即十月初一)。除了厉祭外,官员还有许多临时性的祭祀城隍活动,如向城隍神祈雨求晴、禳灾避祸乃至断案等。
 
      三、龙潭、龙王、龙庙
   
  在民间,对龙王祈祷是江南地区包括福州在内相当久远而且普遍的祈雨方式。唐代李约有《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土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说明至迟唐代,民间已有向龙祈雨之俗。福州十邑关于龙潭祈雨的记载充斥史志之中。
   
  于山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殿宇东连护国寺,西接真龙庵。真龙庵,又名龙神庙或龙王庙,建于五代时期,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是古代福州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之地。
   
  龙岭王庙,旧称广施庙,位于官路东侧的甘蔗镇昙石村龙迹山西麓,临龙岭溪而建。这里群山叠翠,绿水缠绕,溪流忽东忽西,如彩练似玉带,蔚然奇观。
   
  龙岭王庙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这个时间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禁巫运动的开始。蛇(小龙)崇拜作为福建的传统信仰,属于巫术范畴,是朝廷所不允许的。于是,蛇崇拜不得不改头换面,于庙中奉祀三王。三王是唐时开疆靖乱的将军,因功勋卓著,褒封龙文王,变成会祈雨的三位古代将军。这样才使信仰得以保存下来。
   
  清乾隆《福州府志·坛庙》载:“利泽庙在欧冶池南。宋绍兴四年,有龙昼见池中,郡为立祠。乾道二年,参政王之望以祷雨有应,为请于朝,赐额。今废。”又载:“会应庙在左三坊。旧为灵泽庙,神号五龙顺化王。列位五,配以方色,五代闽时建。宋皇祜中,邑人以旱祷,甘澍大至。北位黑龙,鳞甲尚带池萍。绍圣四年,郡守温益新其庙。乾道三年,郡守王之望请于朝,锡额灵泽。”《三山志》载:会应庙址在通仙门外。南宋诗人陆游写过《福州欧冶池龙溪河口五龙祈雨祝文代》,现欧冶池有碑曰“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也许陆游在南宋时祈雨对象就是五龙顺化王即龙神,但不知此五龙堂是否就是神号五龙顺化王的灵泽庙?
   
  古田杉洋镇杉洋村三井龙潭瀑布岩石有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大型摩崖石刻。这方高3.1米、宽3.7米的摩崖石刻,刻的是一篇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龙井记》,全文456字,描写宋代流传于杉洋民间的祈龙求雨风俗。有“会岁旱,乡民始即祷雨,随扣则应”的记录。《龙井记》的作者杉洋人余宋兴,宋乾道五年(1196)郑侨榜进士及第。
   
  明末何乔远《闽书》卷一“方域志”有一段详细记载福州闽县双髻山(今马尾区亭江东岐村附近)祈雨的做法,颇为滑稽:“双髻山,上有龙潭,削岩夹立,飞流七十丈。祈雨者束缊(乱麻)系铁于屏上,缊尽铁落,龙怒,碎其屏而去,久之归,则雹大如拳。有祈见者,见一物,色如枯藤,张口向瀑,群鱼环之,时或露爪以示。”这位祈雨者大概是巫师在表演。
   

  2010年,福清镜洋镇齐云山龙潭瀑布附近发现一处珍贵明代摩崖题刻。据题刻内容可知,此为福清人、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当年祈雨所刻。全文是:“天启五年三月二十九日邑人少师大学士叶向高同太学生吴需静安□□来此祈应。”另一处摩崖题刻是更早的南宋时期题刻,内容为:“淳祜辛亥三月十八日知县事方械祷雨至此,住山慈榕立。”
   
  关于祈雨,《连江县志》“礼俗”记载:“祈雨,多在七月秋旱之时。乡民延巫设醮,自祈不应,则舁其土神,各契竹竿,竿缀蓝白色布,群集公署,邀集全城文武官员,徒步拈香,乡众随之。官民均衣素服,鸣锣伐鼓,先祷于城隍,以次至金钏潭。或有乡民自赴深山大泽,以为有龙能致雨也。时知县辍刑名,禁屠宰,即不勤民事之官,值此亦无或拂舆情。否则,喧阗公署,虽欲深居简出,不能也。”除了金钟潭、松皋龙井,连江的见龙台最为著名。《连江县志》记载,“见龙台在江侧。宋淳熙间,知县傅伯成筑。祈雨有验。尝有舟泊其下,正是急浪腾涌,烟雾晦冥,有龙蜿蜒江中。(见龙)台圯己久”。
   
  长乐芦踪潭在江左里芹山溪,是与近邻的首石山和六平山龙潭齐名的滨海长乐祷雨圣地。有瀑布,岁旱祷雨。相传宋熙宁间(1068-1077),知县事的徐世英就曾因旱而祷雨成,人以为德政。隆兴二年(1164)七月旱,又有县令王奉议投诗龙井、祈借龙神与怀海禅师神盂请雨慰苍生的传奇。到明成化间(1465—1487)治邑7年的知县罗叙,志书也有他祷雨的记载。由隆庆进士来任的韩绍,亦曾“虔祷息雨,邑以有年”。《长乐金石志》、《蕉雨山房随笔》载,明祟祯十三年(1640)岁旱,“知县夏允彝率下属为民祈雨。上香时,潭中忽现龙爪。归半路,浓云四起,山雨欲来。允彝祝曰:‘神果有灵,暂停云此山,俟回县时与吾民共赏之。’果然,因勒‘停云’于石。”
   
  向龙王祈雨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晚清。
 
  四、闽越王等闽越族神明
   
  到了唐代,闽越先祖成为还未完全汉化的福州土著祈雨的对象。
 
    除了汉闽越王无诸,同样是闽越先祖的白马三郎(郢第三子)在唐代己开始成为祈雨的对象,并成为流传至今的福州地区的一个重要神灵。据 《闽都记·卷之十一·郡东闽县胜迹》和《榕城考古略》记载:鳝溪广应庙初名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寺之南。峡有二潭,下潭广六尺,深不可测,距上潭五里。相传闽越王郢时,有大鳝长三丈,为民害。白马三郎者,郢第三子也,以勇力闻,射中之。鳝缠以尾,三郎人、马与鳝俱死,其害遂绝。邑人立庙祀之。唐贞元十年(794),观察使王翊祷雨有应,新其庙。唐咸通六年(865),观察使李瓒奏封白马三郎神为“龙骧侯”。五代闽王王审知又奏封为“宏涧王”。宋庆历六年(1046),旱,守蔡襄自为文祷之,读毕,大雨,修葺其庙。
   
  从白马王庙西侧进山,跨越溪涧,拾级而登,有射鳝台、六角亭、祈雨台诸胜。沿途还有自宋至清的摩崖题刻,溪之西临水处有一摩崖题刻:“鳝溪”,擘窠大字,凝重端方,是清康熙年间的作品。在下潭的东侧有一巨岩,突怒偃蹇,如壁斯立,有宋元丰六年(1083)福州太守刘瑾等人的祈雨石刻:“守刘瑾、悴张知古、令叶宗古、法掾雷尧,元丰六年癸亥季春十六日,祈雨至此灵渊。”宋代福州郡守、《道山亭记》作者、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曾为白马王庙写过祈雨文。
 
  五、佛僧系统的祈雨神明和活动
   
  宋代,陆游曾写有《闽王闽忠懿王庙祈雨祝文》。宋代福州祈雨的神庙见之于史志的还有永惠庙(竹林通应庙)、螺江显应庙、青口灵济宫、马仙庙等。宋代是中国的造神高峰时期,不管佛僧还是仙道都参与了祈雨活动,有的还因此成为后来老百姓祈雨所拜的神明。
   
  先说说佛僧在这方面的表现。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福州久旱无雨,僧义收玩幻术,用油烧手指,没下雨,后“积薪通衢,期七月自焚,炬举而后雨”。后他又出现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将回福州时,百姓挽留,义收砍下左臂,说:“我去后,天不下雨,祷告必应。”人们塑其像,以臂附着。宋代,义收真身还在万岁寺,人称“祈雨僧”。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法雨堂还曾是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严复读书处。
   
  民间信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像一般为一手执净瓶,一手以柳枝普洒甘露,故成为人们消灾、祈雨的对象。《闽侯县志》载:“护国禅院,在九仙山,清康熙四年建,有檀佛像(后毁于火),有大士殿。乾隆四十四年,总督三宝塑大士出山像,并镌于石。”大士殿壁上嵌有一块宣统庚戌年重修大士殿的碑,碑上也有记载:“大士殿为全闽寺宇之冠,祈晴祷雨有感于斯通,历经官绅鸠全修葺,以妥神灵,奈何年久风霜剥蚀,昔之丹口者,今而朽蠢矣,昔之黝垩者,今而圯毁矣,幸前殿依然屹立易于补苴,后殿祀男相大士廊庑楼倾颓尤甚。”该碑在当时是“祈晴求雨”所立。
   

  鼓山灵源洞摩崖石刻也有供奉观音祈雨的记载。南宋时己开始鼓山祈雨,但不知是求什么神明。徐鹿卿《请雨记》:“绍定壬寅夏六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遍走群祀未效。大师番阳李公以石鼓闽重镇,其下众水所汇,必出云为风雨,乃命属吏南昌徐鹿卿致祷。丙申诣寺斋宿,丁酉黎明登屴崱,礼毕而雨,是夕大雨。戊戌又大雨,己亥雨止。槁者获,涸者流。刻而识之,侈神之休。”镌鼓山大顶峰。
   
  清代福建官员首选的祈雨处当然是鼓山,相传鼓山为黑龙蛰居的地方,龙能腾云降雨。从乾隆《鼓山志》卷十二“艺文”得知,乾隆九年(1744)左右,江西新健人周学健任福建巡抚期间,一年夏季福州大旱,周学健带病率领官员上鼓山祈雨,满洲人、福建布政司参政雅尔哈善也参加祈雨,写有《陪周中丞鼓山祈雨》诗:“双旌冉冉拂云过,晓寺疏钟散薜萝。喝水有源声淅沥,屴峰如画碧嵯峨。清癯带疟忧民切,慷慨陈词罪己多。伫看丹城来澎雨,千秋佳话在岩阿。”后来,碰巧下了一场雨,雅尔哈善又写了《喜雨》诗:“屴峰峰顶晓云生,暮雨滂沱遍郡城。自是天心垂悯恻,敢言人力有裁成。百千里路禾苗润,十万人家暑气清。幸值年年词讼简,小臣何以答休明。”
   
  鼓山灵源洞有几段关于清代祈雨的摩崖题刻,很有意思。如“灵泉法雨”旁刻有小字:“鼓山向奉大士磁像,素著显灵。殿之东有喝水岩,志载:高僧讲经时,因水声澎湃,喝退逆流。岁辛卯六月,雨泽愆期,祥玺、托浑布奉檄诣请灵像,并取岩水,奉安于山,文武祷二日,遂得甘霖,年登大有,用撰‘灵泉法雨’四字,以志显应。时道光辛卯岁,分巡延建邵道祥玺书,知福州府事托浑布撰。”
   
  光绪四年(1878)七月,福州府海防同知、广东人欧阳骏就在鼓山搞祈雨仪式,“奉檄祈祷,即赐甘霖,秋则大熟”。欧阳骏特在喝水岩刻了《喜雨碑》。福州百姓也认为祈雨很有“效果”,竞相模仿,发生不少纠纷,于是欧阳骏又在喝水岩刻告示:“福防分府欧阳示:为晓谕事,照得鼓山喝水岩奉祀观音大士石像,每因乡民求雨,争迎滋事,兹本分府增塑金像两尊,嗣后各乡求雨,只许迎请金身,不得再迎石像,其各遵照,特示。”

  六、道教系统的祈雨神明和活动
   
  1.真武大帝(玄天上帝)
   
  历史上福州城时常发生火灾,夏季水量分布不均,常有连续几十日甚至百日不雨的情形,真武大帝镇北方、主风雨的职能正好迎合了百姓的需求,传入福州后声势不断壮大,绵延至今。福州比较出名的供奉道观是仓前望北台的真武祖庙。真武大帝还曾坐镇鼓楼前的狮子楼,意为压制南面主火的五虎山。坐镇屏山上的镇海楼,是人们祈求他保佑海不扬波,一番风顺。
   
  2.陈靖姑,又称陈夫人、临水夫人、顺懿夫人、通天圣母、顺天圣母、陈太后等,是福建地区最有影响的信仰女神之一。
   
  陈靖姑,福州下渡人(今福州市下藤路),生于唐天祜元年(904)。相传闽王鏻“永和二年天大旱,四月夏旱七月秋”。女神陈靖姑在台江龙潭角祈雨,果然天降大雨。(龙潭角,也叫龙潭窟,《榕城考古略》载:“相传有龙蛰此,大旱祷之辄应。”)此后千余年间,每遇严重旱情,便由道士设坛,请“临水陈太后”来施雨。
   
  作为福州民众祈雨对象的道教神明,除上述唐宋时期的陈靖姑、玄天上帝外,还有王天君、拿公爷、张真人张慈观、白玉蟾等。
   
  相传南宋时期,闽清六都平原(今坂东镇)遭遇旱灾,百姓邀请回乡偶居的道教南五祖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闽清县奉政乡宣政里葛陂村,今闽清县城附近)祈雨救灾。白玉蟾遂带领弟子在六都平原最高处的柯洋山众峰之巅,筑坛祈雨,由于法术高明,祈雨成功。后人为感念他的恩德,将白玉蟾在柯洋众峰之巅所筑祈雨高坛,改建成今日规模的柯洋仙阁。今天乌山广场旁还有一个白真人庙,即祀白玉蟾。
   
  古人诗云,“天下苍生待霖雨”、“化为霖雨泽苍生”。“霖雨苍生”,恩泽广披于民。民国时期,连江县长张国键曾写道,“我愿闲云出岫,化为霖雨慰苍生”,忧国忧民,一片公仆之心。祈雨,表达了老百姓一种朴素而善良的愿望,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天,我们虽然有了发达的科技,但面对夏季酷暑之时也许会让我们对古人的祈雨行为多一份理解吧。
作者:杨济亮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