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故事说理 >> 正文

善学者尽其理 善行者究其难

2022-02-14 15:15:11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习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语出《荀子·大略》。这句话的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善于实践的人总是能探究清楚事物的疑难之处。这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都要深入,不能浅尝辄止。

  “善学者尽其理”,其实就是让我们在学习时要深入思考、理解透彻,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论语·为政》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都是强调不能只是一味学习,而应有自己的思考。不然就只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不知“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可见,读书学习之法,除了熟读之外,还要精思,方能有所成。清代焦循少时“生质极钝”,家里又穷,学习条件极差,可他后来却成了“著述如林”的一流学者,原因何在?关键就在于他勤思,“学有辍时,思无辍也”。他每读一书,总是读时思,读后思,疑时思,无疑也思,“于无疑处求有疑”。因而,他读而有得,日渐长进,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对诗词、医道无不贯通。总结自己读书学习经验,焦循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善行者究其难”,则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也要不断思考、琢磨,才能找到难题的突破口。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在进深山砍树木时,手指被一棵野草划破,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仔细观察,发现草叶两边都是排列均匀的小齿。鲁班从这件事上得到启发,请铁匠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试锯树木,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据古籍记载,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军事方面都有发明,由于成就突出,后世木匠都尊称他为祖师。鲁班的成功,来源于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认真思考其中的原理,举一反三,并及时付诸实验、实践。

  “善学”与“善行”应还有一层知与行的关系。中国古人历来注重认知与实践的关系,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倡导知行合一。《尚书》中指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说懂得一个道理并不困难,而困难在于把这个道理付诸实践。《荀子》中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强调把所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做到学以致用。我们的古代先贤坚持知行合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禹在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通过周游列国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中国共产党人更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毛泽东同志一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能够精通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而“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正是依赖学习马克思主义之“知”及将其付诸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行”,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统一,既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魅力光彩夺目,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形成了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开创了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讲“知行合一”,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滋润内心的修身治学理念,还蕴藏着一份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应加强修养、知行合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应用好、激发好这份强大力量,团结亿万国人凝聚起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乘着新时代发展的春风朝着中国梦奋进。


作者:江瑞晋 陈娅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