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生态兴则文明兴
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嘱托,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古树名木提升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凸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认知。
美国两位学者保拉·朱利亚诺、内森·纳恩在2017年撰写的题为《理解文化的持续与变化》的论文中,研究了在进化人类学中出现的文化持久性的决定因素:不同世代生态环境的相似性。文章采用有关学者对500—1900年间全球网格单元的温度估计,以20年为一代计算平均温度,以70年平均温度的标准差作为环境不稳定性指标。通过确定近1300个种族的历史位置,匹配环境不稳定性指标,以现今近7000种语言使用分布情况与种族进行匹配。作者发现,在传统得到更大重视的地方,文化也会得到更持久地延续;祖先生活在跨代不稳定的环境中的人群,在今天对保持传统的重视程度较低,文化持久性也较低。
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但其留传或激变却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文化本身的兼容性和应变性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在激荡的环境中留存。上述论文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为我们理解现今的文明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考察时,对黄河保护与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要不断深化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认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守护好中华文脉民族根脉
在三星堆遗址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他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和文化传承。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他在序中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此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如果不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牢牢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个文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有更为厚重持久的文明润泽。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深切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如果没有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没有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文脉,何来“第二个结合”?何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历史上看,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启现代化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后美国逐渐领跑现代化时人口是上亿级的,而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亿人。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其所遇到的挑战之严峻复杂亦是世所罕见、史所罕见。
幸运的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质,决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历史自信,进而必然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可资借鉴的路径与独特而光辉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这里的“万千气象”,不正寓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自信绽放、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荣耀辉煌吗?
中国式现代化,在为中华文明根脉、中华民族文脉开辟崭新发展空间的同时,其所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共同面对未来难以预见的重大风险诸如地缘政治风险、气候风险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依循,对于深刻认知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的价值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