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阳讲坛|台湾卓也小屋创始人分享不一样的乡创经验

2018-08-28 11:56:36

    图片1.png

“叫着我,叫着我,云雾的故乡不时地叫我,怀念彼此故乡的形影……”8月16日上午,在永泰县图书馆永阳讲坛的大厅里回荡着一曲深情款款的闽南歌曲《云雾的故乡》。可别误会,这不是在开演唱会,而是台湾卓也小屋的创始人卓铭榜以歌曲开场,向听众们做了《农村产业时空转换的价值思维》为主题的乡创经验分享。

    图片2.png

▲ 卓铭榜

卓铭榜先生从台湾的农村发展、卓也的发展模式、卓也的产业模式以及农村发展的可能性四大方面来展开他的乡创经验分享。卓铭榜从他对农村的情愁谈起,感叹童年生活形态的消失、农村的式微。谈及卓也的发展模式,他表示要将发展在地农业,将景观、农村游和农村相关行业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创业者要考虑如何让农村开发与环境保护共存。对于永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卓铭榜也给出自己的建议:应该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模式,要充分发掘永泰古庄寨的特色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图片3.png 

▲ 郑美淑

卓也小屋的另一位创始人郑美淑女士也做了《文创导入结合在地风土资本创造农村新生命》为主题的乡创经验分享。郑美淑先从自己在大陆旅游的经历谈起,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从高山到平原的所见所景都是同质性的产品。郑美淑表示文创产品的导入要善用当地的特色资源,掌握生产活动、田园生态特色以及农民生活文化的优势,通过地方创生,让各地发展出最适合自身的产业。文创产品的打造要形成自己的IP资源,郑美淑以卓也蓝染举例,通过种蓝、采蓝、打制蓝靛等打造出唯一的品牌优势。

   图片4.png

同时,17位有志于永泰县乡村振兴的创业导师和创业青年们分享在台湾游学的收获,探讨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共同促进永泰整个创业圈的良性发展。“通过这次游学我们发现台湾那边从资源上讲跟我们(永泰)是差不多的,他们对事业的韧性和坚持值得我们学习。”永泰县乡村基金会理事长张建设说。

此次分享会由中共永泰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科技文体局、县文联、县社科联、村保办、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主办,永泰县图书馆承办。永泰县副县长张青雅、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永泰县科技文体局局长张卫忠及对乡创事业感兴趣的人士参加了这次分享会。

    

一起来欣赏一下其中四位创业青年的精彩分享吧。

    blob.png

东南乡建创始人 张明珍

台湾的民宿产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相比较大陆这边的民宿已经开始走特色化、层次化。目前永泰的乡村发展,应该往民宿群落方向,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当然,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对应政策,这方面,可以借鉴临省浙江的经验。民宿是乡建最好的入口,这是目前大陆乡建从业者的共识。形成一种乡村民宿的运营模式,就是实实在在的把乡村在地的特色体现。我们的民宿板块,从规划设计、实施配合、运营指导以及后续的推广营销形成一个模块化服务,把民宿作为乡建的入口做好!

此次的台湾之行,在民宿的运营方面、人力配置、管家培训等方面受益匪浅。


     blob.png

永泰县金野家庭农场 项目创始人 叶尔贞

创业发生的种种事情,让我渴望通过学习来时刻充实自己,更新自己。这次游学让我从感知、心灵都进行了一次不一样的洗礼,让我获益良多。

在卓也小屋,让我看到了蓝染文化,在十亩地空间里做出独具特色的色彩农业,对于目前我的农场而言,不是面积,而是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如何通过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如何通过故事行销,并呼唤大家遵循自然,回归自然,崇尚自然。


    blob.png

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 支部委员 吕国镇

因为一只猫头鹰,卓也小屋的创始人卓也先生和他的太太在那里驻足深耕了下来。也许是农家子弟的莫名使命感,也许是对台湾农业、文化与生活延续的期许,他们将所有的期待在那里实践并试着传承,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为核心内容,打造纯台式山居景观空间,精心烹制素食养生餐饮,并进行蓝染的全流程生产体验,它既是民宿,更是私宅,是卓也小屋创始人与自然共融的生活方式。

重回孩提时代的梦、找回过往感动、寻回台湾早期农家的恬适朴实,更是为了深爱的大地。以民宿为媒介的方式,他们希望能感染造访这片土地的人,重溯台湾生活的记忆,重拾山林深居的感动。正如永泰的村子对苗栗卓也小屋的描述,希望未来嵩口月洲村的建设也能有所启发借鉴。


    blob.png

山木居民宿项目创始人 张育铭

在游学过程中,民宿的考察是重要的一环,老厝新生的“天空的院子”对我触动颇大。天空的院子不只是台湾最美民宿,从民宿到小镇文创,到竹青庭,何培钧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围绕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在地的创生,作为一个外来者,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有这个勇气的不只是情怀,还有坚守,更有不忘社会价值的初心。我作为一个嵩口在地居民,有着比他更多的资源优势,如何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唤醒在地居民参与乡村复兴建设的意识,是我今后要学习要努力的方向,我觉得可学习可借鉴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责任编辑:永泰县业余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