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奉承的寇准
宋朝宰相寇准十分爱才。
他发现确有才华的人,必定重用,使其在适当的职位上发挥作用。
一天,丁谓来拜见寇准。
丁谓,一表人才,口齿伶俐。两人吟诗绘画,十分投机。
丁谓说:“寇丞相当年劝真宗皇帝亲征辽军,可谓有胆识、有远见。”
寇准点点头:“如果说是胆识的话,那是从国家社稷考虑的。辽兵侵犯,只能抵抗,投降是一条死路。”
丁谓双手抱拳,说:“丞相以社稷为重,可敬可佩。”
寇准笑着摇头说:“那是皇上的明见啊!我已经老朽了。今后当是像你这样年轻有为的大臣当顶梁柱了。”
过了半个多月,有一天,大臣们坐在一起喝酒。
寇准的酒量很大,一杯一杯地喝了不少。
丁谓也在场,他敬了寇准几杯酒,寇准都喝了。
寇准认为丁谓是一个人才,对他十分信任。因此,他也回敬丁谓几杯酒。
喝到最后,寇准的胡子上都是酒,那无拘无束的豪放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坐在一旁的丁谓却没有笑。
丁谓恭恭敬敬站起身,走到寇准身边,用自己的衣袖小心地擦着寇准的胡子,想把那沾满了酒的胡子擦拭干净。
丁谓的举动使在场的人大吃一惊。
丁谓擦完,看了看自己的新衣服被弄脏了,但觉得没有什么,就走回去坐在原处。
寇准为人耿直,平时最厌恶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他常常说:“君子坦荡荡,顶天立地,只有小人才去做那些阿谀奉承的事。”
他对丁谓刚才的举动十分不满,生气地说:“我平时十分看重你。今天,你怎么像个仆人似的为我擦拭胡子?你难道忘了,你也是一个大臣?”
寇准的批评使丁谓满脸通红,羞愧地不知说什么才好。从此以后,丁谓对寇准完全改变了态度,他视寇准为仇人,只要有机会,他就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
寇准真就看错了人!
宋真宗果然听信了丁谓的谗言,贬了寇准的官,让他到遥远的雷州当个地方官。
这时,寇准已是六十多岁了。
到雷州的第二年,寇准就去世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早在2600年前,孔子就已经为我们说明了君子小人之间的关系。寇准为人耿直,所以他也希望别人能够胸怀坦荡,顶天立地。他认为,只有小人才会去做那种讨好奉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