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速递 2018.6.22
【总书记说得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5日)
【传媒观察】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增强狠抓落实本领,首先要加强学习,及时掌握中央精神和有关地区、部委的决策部署,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摸清主管或分管工作的基本情况。然后,将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胸中有全局,找准工作着力点,结合实际落实中央和上级精神,创造性开展工作。这样,狠抓落实才能有的放矢、落地生根。(人民日报,陈名杰)
政德、政风、政绩的内在逻辑关联
政德、政风、政绩三者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但一些领导干部却常常在对待政德、政风与政绩关系上出现错位甚至颠倒。他们往往为了谋求所谓“进步”,热衷于各类“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乃至陷入“唯GDP”的怪圈,放松了自身政德修养,忽视了地区政风塑造,最终导致违纪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胸怀政德,塑造良好政风,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光明日报,王学斌)
对“逆城镇化”切莫误判
我们讨论逆城镇化,有两个现象要特别注意。一是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承载大量外来人口的工作和生活。此时,逆城镇化已成趋势的观点刚好为这些城市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一个支撑。二是就一些三四线城市乃至乡村的“开发热”“房地产热”的苗头,有些机构将“中国出现了逆城镇化潮流”作为这些现象的理论支撑。其实,这都站不住脚。(经济日报,冯奎)
担当有为需常修为政之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基层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认清一顿饭里有政治、一瓶酒中有纪律,坚持从小事上加强修养,从点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防微杜渐,不被小恩小惠俘虏,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中国纪检监察报,吴建明)
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
过去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挖掘各方潜力,为沿线地区带来发展和繁荣,增强沿线国家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造福了沿线各国人民。“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展望未来,中方将在创新智造、绿色发展、全球治理等领域与各方加大交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取得更为务实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卢泽华)
共绘新时代最大最美同心圆
伟大梦想源自核心指引,只有找准圆心、坚守圆心,才能绘就最大最美同心圆。圆有圆心,在统一战线的“同心圆”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最坚实的圆心,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中共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圆心的“魂”。船载千斤,掌舵一人,有了核心才能形成同心圆,汇聚起同心同德的磅礴力量。(人民政协报,赖明)
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敢于刀刃向内的彻底的革命精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众日报,李抒望)
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内生的,是符合我们自己的历史、现实与国情的道路,不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保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求是网,王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