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普查让电子政务不再鸡肋
核心提示: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部署从2015年3月至12月,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今后,各级政府网站将不能再任性地“沉睡”下去。让我们共同关注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首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开展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从2015年3月至12月,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此次普查的目的是,摸清全国政府网站基本情况,有效解决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切实消除政府网站“僵尸”、“睡眠”等现象。
《通知》明确此次普查的范围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网站,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及下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网站;国务院各部门(含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下同)及其内设机构网站,国务院各部门下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网站。普查的重点是各政府网站的可用性、信息更新情况、互动回应情况和服务实用情况等。
《通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组织做好本地区、本部门政府网站的检查和自查工作,采取逐级核查等方式,加强对普查结果的审核,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国务院办公厅将通过系统扫描和人工复核等方式对全国政府网站进行抽查、核查,并对有关情况进行通报。
政府网站问题多
记者随机在网上选取了几家基层政府网站,其中蕴含的问题不尽相同,综合梳理起来,领导活动报道多、互动服务少、更新频率慢成了这些“官网”的通病,几乎是“查一个,中一个”。
领导报道靠前站在一些政府网站中,前排、首页的亮眼位置几乎都被领导活动覆盖,大多数网站都开辟了领导报道专栏,×××莅临我区视察、×××深入×镇调研之类的标题通常占据着网页重要版面,点击进入后通篇都是“官样文章”,难以提取有价值信息。
信息查询太艰难在河北省一县政府网站上,记者查遍了网站角落也没有找到相应部门的办公电话,而点击进入各个县政府直属部门的链接,里面也全是空白,利用网页上提供的搜索功能也无济于事,而这样的情形在政府网站信息查询中可谓“常态”。
互动功能成摆设互动似乎是政府网站不能言说的“痛”,本应是方便民众进行电子政务咨询、办理的板块成了“死环节”。在山西省大同市一区政府网站上,办事指南里的支持电话全以“*”代替,关于教育、医疗卫生的板块也全是各类国家政府条例,难以提供有效帮助。
信息陈旧不更新记者随机查询了几个县区级政府网站,三两个月没有信息更新是常有的事,过于陈旧的“老黄历”信息不由得让政府网站显得有些“蓬头垢面”,也难免被网友戏称为“僵尸”网站。
有心开办无心管?
近年来,各级政府开设政务网站、微博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一边是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将互联网作为了解民意、发布信息的有效平台,另一边却是此类网站运营中问题颇多。问题出在哪里?网站运营力量不足、理念陈旧和“对上不对下”的办站初衷是主要原因。
记者采访中发现,地市级政府的官方网站更新频率普遍较高,其内容丰富程度、有效互动几率都有着较好保证,与之相比,一些县区级政府、部门网站则问题多多。通常情况下,在县区级政府组织架构中,网站运营通常由其内设的新闻科、信息科负责,人员专业性不强。在许多政府网站运营者看来,政府网站似乎就是领导活动和政府新闻的发布窗口,这样的运营理念使得网站互动功能成了摆设。“互动越多越不安全,许多上访者利用互动平台发布各种各样的诉求信息,领导怕‘出事’。”一位曾为政府网站做过架构设计的网络工程师说。
而“对上不对下”的工作作风也蔓延到了政府网站的运营中。网站好不好,主要领导认可就行;新闻及不及时,主要领导配图合适就行;互动够不够,别给主要领导添麻烦就行……这样的工作作风普遍存在于一些基层政府网站中,电子政务功能却因此成了“鸡肋”。
激活地方政府网站信息更公开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网站从无到有,这是一个进步。但各地政府网站开通以来,其运行情况不容乐观,有些根本打不开,有些长期不更新,有些只是搞些ps图片,有些与网民基本没互动,还有些甚至错字连篇。
此次普查,明确了“单向否决”“网站可用性”“信息更新情况”“互动回应情况”以及“服务回应情况”等5个一级指标。其中,“单向否决”的标准意味着,如果政府网站出现“站点无法访问”、“网站不更新”、“栏目不更新”、“严重错误”、“互动回应差”中的某些问题,那么就将面临整改。相信通过这次普查,能纠正政府网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政府网站发挥其沟通民众的作用。
但普查之后,也可能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即政府网站能打开了,信息更新也及时了,对群众的一些疑问也能回应了,可民众还是不能依法从中获得政府部门应该公开的某些重要信息,或者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网站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就是宣传政府的形象和某些官员的业绩,甚至也不仅仅是公开一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办事日期、办事人员和领导人的活动情况,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打造“透明政府”,就是要让政务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方便民众办事以及接受全社会监督。例如,政府起草的文件和对某一事情作出的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或某些公民的利益,必须让他们知晓并及时对其合法性、合理性作出评价,进而及时让公民行使异议和救济的权利。
政府网站要充当打造“透明政府”的前头堡,就必须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来进行信息公开,其一是全面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对于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同时,《条例》还对乡镇、县级、设区市政府应当重点公开的信息作出了规定。因此,政府网站就该严格按照《条例》来公开。其二是及时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如果延迟公开,可能损害公民利益,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没有及时公开信息的政府网站同样不合格。
因此,政府网站的考核,要紧紧抓住打造“透明政府”这个关键,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当然,政府网站要成为打造“透明政府”的前头堡,就必须将其作为政府领导人特别是“一把手”执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当允许公民对政府网站上应当公开却没有公开的信息提起诉讼,倒逼政府网站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启示与思考】
明明恍惚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刺痛了公众的眼,更伤了公众的心。如今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将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以摸清全国政府网站基本情况,有效解决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以借此消除政府网站“僵尸”、“睡眠”等现象,公众对此纷纷拍手称快。
普查政府网站倒逼政府充满活力。首次普查范围规模空前,将横扫整个政府网站,“上至国务院各部门,下至地方乡镇”,几万个政府网站都在其中;普查实行评分制也成为首普的一大亮点,所有的评分表将透明公开;普查结果运用动真格:政府网站出现“站点无法访问”、“网站不更新”、“栏目不更新”、“严重错误”、“互动回应差”中某一些问题,那么就将面临整改;网站出现严重错别字,比如将党和国家领导人姓名写错,或伪造内容等,就将被认定为“不合格网站”,立即关停整改。看来,以后各级政府网站真的不会再任性地“沉睡”下去了。
公众在对此次普查点赞的同时,也有积极建言献策的。针对打分一项,很多网友热情地建议普通百姓也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而不希望止于“上级主管单位将给下级政府网站打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知情、参与和监督意识正在不断加强,让公众成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打分员,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笔者认为,这倒不失为一个良策。一方面能够避免政府网站再次沦为取悦上级的政绩工具;另一方面,政府网站建立的出发点就在于政府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座政民“连心桥”是否贴心,为群众服务得好不好,我们确实也应该听听群众的声音。
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成长。政府网站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从无到有,到出台管理规范文件,再到今年的首次普查,中央也在一路紧跟,为督导各地打造“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政府网站”不断努力着。有首次,就会有再次,网络监管日趋完善,随着普查的推进和各项制度的加强,我们完全相信,各级政府网站一定会真正成为高效、廉洁、透明、服务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