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大学校园炒股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15-06-10 11:14:08来源:宣讲家网

      核心提示:这段时间,股市如同天气,在反反复复中往着夏天走。近日,《新华每日电讯》针对大学生炒股现象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有31%的大学生在炒股,其中26%的炒股学生投入了5万元以上。另外,记者发现,有些高中生也正在利用手机上的模拟炒股APP,进入股市摸爬滚打。【事件介绍】

      炒股风刮进校园变成什么“风”

      牛市来袭,股民以及准股民们入市的热情已经很难阻挡。在此大潮中,在校大学生纷纷借势炒股,有钱的“真枪实弹”,没钱的模拟开盘,对于炒股风刮进校园,有些人表示担忧,因为这可能会耽误学生正常学习,甚至会带来“不正之风”。这种担心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校园并不能与世隔绝,炒股作为一项社会化的行为,学生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理性对待股市机遇与风险,其实这能成为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阶段,这里所讲的学习并非狭义上的相关专业课本知识的学习,它也包含思维方式及抉择等方面的历练。就拿炒股来说,其中暗含对信息的统筹与把握、危机意识、长线的坚持与短线投资之间的抉择等,如果能把握规律,轻松承受牛市与熊市转换时的"大起大落",这对其成熟心理素质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对于走入社会的人来说,炒股可能成为很多人的理财选择,即便是不入市,面对风云突变的股市行情及相关新闻,略知一二也不是件坏事。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是非常多的,与其利用那些时间打游戏,倒不如静下心来学门“技能”。

      当然,大学生炒股应该把握好度,至少要保证不在上课时间炒股,入市资金也要控制在自己能承担的范围内,倘若因急功近利而铤而走险,一旦出事,就得不偿失了。

      莫让炒股风吹迷了求学路

      近一段时间来,股票市场的风云变幻对老股民而言,可谓是打了一场“翻身仗”,在历经长达8年时间的大熊市后,牛市身影终于再一次回归,当下股票市场的火热状况,真可谓用“全民炒股”来描述。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证券营业部内的股民数量出现了大幅增加的态势。与此同时,不少老年人乃至未成年人也开始慢慢了解股市,并试图接触参与。

      其实,每个人都有炒股的权力,只要达到了相应的准入条件。从调查情况看,一些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参与其中,甚至把炒股当成了“正业”,确实让人心生忧虑。一方面,学生终归是处于求学阶段,而且这个求学主要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心无旁骛、专心专注,如果进了股市,整天“看红见绿”,势必会产生浮躁心态,学习也就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最终难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另一方面,学生确实没有精力和收入来源,先不说炒股有其专业性的技术操作,就是大部分老股民都逃不出股市“七亏二平一盈”的规律。作为学生,一没有资金支撑,二没有时间保障,更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专业背景,直接去买股票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也没有那么多精力,贸然进入股市,只会在股票市场这个“无底洞”中越陷越深,最终难免误了自己、亏了家庭。

      当然,对学生炒股也不易“一棍子打死”,毕竟对一些经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来讲,模拟炒股本就是一门选修课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拿出少许资本到股市真刀实枪的实战,也算是积累实践经验、增加知识储备,对将来的求职就业很有帮助。而且一些大学生尤其是三本、大专和民办大学的大学生,时间相对充裕,利用业余时间炒股,既可以了解各行业的发展走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赚点零花,把握好了,确实可以做到学习与炒股两不误。

      俗话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但在当前股市大热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守得住那份“矜持”呢?作为还未步入社会的学生们,又有几分定力呢?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我们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特定的任务,学生的时候本该学习,如果那时没有好好学习,以后即便想找补回来,也没有了时间与精力。对学生来讲,正是求学求知的大好时期,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不跟风、不盲从,也只有为自己的成长打好了基础,让自己的“成色”更足,又何谈将来没有价值呢?

      “校园炒股热”不见得是坏事

      牛市袭来,魅力难挡,在庞大的股民队伍中也涌现了不少高校学生的身影,高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能刷到有关股票的信息。对于高校学生跑步式进军股市,有人欢喜有人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生们牛市入场,动机不纯,投机心理严重,个个都想趁着牛市捞一笔,未免显得太过激进了些,背后折射的也正是部分大学生扭曲的价值观和物质化的冲击。然而在笔者看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校园炒股热”倒也不见得是坏事,说不定还是一桩好事。

      之所以说“校园炒股热”不见得是坏事,并非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有据可查有规可循的。第一,对学生而言,“校园炒股热”无异于一堂风险教育课。股市有泡沫、有风险且风险不可控,这些道理谁人都知。纵然股市并非真正的价值投资,纵然资本市场残酷无情,但如果能够禁受住股市由牛转熊的起伏,或者熬得住由熊转牛的低迷,想必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耐挫力、抗打击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和磨砺。在高考失利、工作失意、人生逆境等现实语境下,这些可贵的心理素质已然成为了当下物质社会的稀缺尤物,对学生来说,在步入社会之前适当经历一些风浪,加强风险应对意识,也没什么不好。

      第二,“校园炒股热”未尝不是一件学以致用的好事。虽然股市有风险,但对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永远也绕不开也避不掉的课题,只要毕业后从事金融领域方面的工作,就不可避免地要与股票打交道,加之绝大多数高校本就开设了类似“证券投资分析”的公共课,就算投资的知识与技巧讲师讲得天花乱坠、深入浅出,就算课程模拟盘与股票实盘完全同步,操作雷同,但对学生来说,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股票盈不盈利事小,实战经验事大,学生们不但缺乏实际操作的真实体验,实战的经验积累更是无从谈起。而通过“校园炒股热”,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在炒股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独有的逻辑分析理论,促进逻辑思维的养成,也便于他们与自身专业接轨,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炒股热”更像是一次投身职场之前的试水与预演,准备与铺垫。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猛子扎进股市的学子中也不乏投机人士,伺机趁牛市捞一把,这或许是事实,也难怪“校园炒股热”广为诟病,陷入倍受争议的窘境,但却无法就此消弭“校园炒股热”的积极意义与价值。据悉,校园炒股大军多是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文史哲、数理化等传统专业的学生对炒股的兴趣远没有这么浓厚,由此可见,“校园炒股热”根本无伤大雅,远远未到担忧的地步和境地。

      客观而言,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身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而性格中又多了些叛逆与自主的因子,如果生硬地横加阻拦,想必适得其反,因此对父母和社会来说,与其压迫式阻拦,倒不如就此放手,对学生予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以此来对其进行风险教育、耐挫教育,可能对学生日后的成长起到一个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也说不定。

      所以说,“校园炒股热”不见得是坏事,在“校园炒股热”引发的争议和质疑面前我们更愿意看到其背后的积极意义,公众不妨以宽容之心理性视之。

      【启示与思考】

      不能不佩服这些大学生的经济头脑,于牛市之时,拿出资金进行炒股,虽多少有点儿赌徒的心理,但是赚到真金白银才是真实惠,于此同时,还可以得到不少实践锻炼的机会,真可谓是既赚到钱,又增长了理财本领,更为日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了基础,简直就是一石多鸟,好处多多啊。

      虽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现今股市是“瘪三进去,老板出来”,真真是风景这边独好,碰见多年一遇的牛市,想不赚钱都难!于是乎,大学生们也坐不住了,有父母的支持,资金不是问题;有课间,有午休,时间也不是问题;有手机,有电脑,信息更不是问题。简直就是万事俱备,就差开户。当然,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付出哪里有收获,不管投资也好,投机也罢,既然置身其中,那就得操那份心。课间休息时间,不再谈作业、游戏、球赛,而是盯盘,午休时间也得占用,甚至听课都心不在焉,股票市场的瞬间万变让人不得不如此。然则长此以往,耗费了精力,甚至可能荒废了学业,辜负了青春好韶光。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疯长的股市,未必不是陷阱。炒股或许可以赚些小钱,可以培养一些理财本领,但终究要占用大量时间,与美好的校园生活相比,还是悠着点好,别因为炒股荒废了学业。

责任编辑:何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