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学”试水英国课堂的启示
核心提示: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BBC将此拍成《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纪录片,穿校服,做早操,选班干部,抄板书,晚自习,小测验……一系列中国特色教育方式被应用于英国9年级的学生身上,中英教育差异在课堂上的正面碰撞,引发了媒体和网友对中西式教育观点交锋。
【事件介绍】
BBC中国式教学纪录片引英媒抨击
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BBC将此拍成纪录片,由BBC2在英国时间8月4日播放。
然而BBC网站率先发出的一篇采访文章《中国式教育会在英国孩子身上有效果吗》让这部纪录片未播先热,引发中英主流媒体和网友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8月4日,英国《卫报》刊登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的评论文章《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詹金斯是重量级媒体人、学者和作家,历任《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旗报》总编。他以犀利的言辞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为培养智力超群人才而对幼儿进行超前培养)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全文:
今晚,BBC将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一部比较英国汉普郡某中学中国教师和英国教师的纪录片,将展示中国教师如何震惊于英国学生的搞怪、难以管理和懒惰。言外之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国际测试成绩远好于英国学生的原因。
然而,这只是考试而已。只有考试推销员和英国白厅官员相信这与教育有关。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则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编者注:赵勇系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这种比较根本称不上比较。
此外,PISA排行榜曝光最多的是数学成绩。很显然,因为数学是机械式学习。英国学生在PISA的这场大惨败堪称经典案例,说明应该让可以计量的东西变得重要,而不是让重要的东西变得可以计量。然而,BBC和英国政府仍然在大量炮制PISA的数据。
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些。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讽刺的是,正如赵勇所写,中国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大迈进。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学生擅长反复练习式的学习,看起来却缺乏活力。中国家长对建立在中国的英国私立学校趋之若鹜。中国的学生也前仆后继地去英美大学深造。
他们可以看到,从长远来看,在一个有活力的国家和有批判性精神的开放社会,强迫而机械的竞争教育无法引领学生拥有创造力、挑战力和幸福。
当今社会,把教育建立在考试之上是愚蠢的,正如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嘲讽的一样。然而,它对英国政府却拥有致命的吸引力—从洛德·贝克时代(Lord Baker,前英国教育部长)到迈克尔·戈夫时代(Michael Gove,前英国教育部长)。原因很简单:它让政府掌握了最简单的中央控制手段。这是对数字的独裁。中国正在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英国没有。
“中国式教学”,该自信还是该自省?
8月5日,中国部分视频网站转载了这一纪录片,微博上也有翻译过来的纪录片视频。英国学生抱怨自己像机器人一样在学习,中国老师则批评英国的福利制度让学生缺乏雄心壮志、纪律散漫,而英国媒体和网友对此更是褒贬不一。
热门评论
盲目唱衰“英国教育”缺乏理性
英国BBC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的“中国实验班”原本是一个探讨教学方式方法的项目,却被很多人演绎成了,英国教育衰败无能的网络狂欢,英国的教育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就是一个笑话。
这样的自信多是来源于诸如英国小学生对于数学课的讨厌,乃至于背不会乘法表的新闻等,更加上,一些媒体选择性地摘抄了些英国等网友对我国教育的赞扬等。参加这个项目的5位老师似乎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又加上点我国教师对自身教育方式的“盲目自信”,于是乎,英国教育便“出现”了很多问题。片中,这些老师称“英国学生思想开小差”,对其学生命令道“不要说话,不要提问”,指责他们上课时吃饭、化妆,无法承受中国式体育课的“高强度竞争性”,并质疑英国学校的教学大纲,“在英国,老师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去应付不同的学生,但在中国,就只有一个教学大纲,要么适应,要么淘汰。在中国,你只有努力去追上课程进度。”
其实,他们指出的问题,不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吗?比如,我国的学生循规蹈矩缺乏质疑精神;胆小怕事不敢提问;我们的教学难以做到有教无类,等等。公然拿自身的劣势去质疑对方,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难以进步,为什么我们的应试教育仍根深蒂固。
毫无疑问,英国教育如今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就很先进高明。正如英国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斯托格所言,中国老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这一评价貌似以偏概全,恐怕也并非全无道理。
其实,就算英国教育在下滑,其目前的整体优势仍然很明显。在各类世界名校排行榜中,英国仍然紧跟美国之后,是世界名校的集中地之一。这一点就是我国比不了的。除此之外,英国教育重视创新,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英国,只不过数学教育出现了些问题,他们就上升到了国家高度,英国的首相、教育大臣多次纷纷就此表态,乃至于像BBC这样的媒体都开始制作专题片……而相比之下,因为英国相关机构来了几次取经数学教育,我们一些人便盲目自大起来了。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可取之处,所要做的就是各自取长补短。万万不可,借着唱衰英国教育,来抬高自己,这种做法实属教育改革的大忌。
各方观点
纪录片中的 “中式教育”引争议
纪录片第一集播出后,关于“中式教育”有用与否,在中英两国引起不小的争议。
英国《卫报》率先批评了“中式教育”: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这篇评论文章表示,BBC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但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而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很刻板,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不少中国网友则将矛头指向英国学生的顽劣。新浪微博网友@兔子小嵐表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放到哪个国家都会被训斥,跟国家国情无关。
还有网友反驳“中国教育丢人”:我只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教,而学生并不是很尊重。
不过,对于“中式教育”,中国网友也纷纷表示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
网友@樊清霖表示,如果教育就是填鸭和考试,那中国早就把持了各种科学奖项和科学发明。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过于看重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但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而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表示,中国教育到英国,和英国教育到中国,都会遇到水土不服,“毕竟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国学生肯定更适合中国的教育,英国也是如此”。
相关链接
一位曾赴英交流老师:有点假
“纪录片有点假。”当问及中国老师赴英教学的纪录片时,吴云发出质疑。
吴云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11月,她赴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教学;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参加第二次教学活动。
“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和我所见的那个新闻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吴云看来,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或许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个媒体的炒作手段而已”。
储朝晖则认为,“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并不了解,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在储朝晖看来,让英国学生完全适应“中式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会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必要?所以可能才会有纪录片中的一些排斥表现,“5位去英国教学的老师,对英国文化可能也不是很了解”。
高二从江苏赴英国念书,现在在英国念物理的大一学生弗雷德里克(Fredrick)也认为,英国人总体上很讲文明,纪录片里英国学生表现得没有礼貌,可能由于他们的一种排斥心理和对中国教育方式的不适应。
弗雷德里克觉得,英国上课比较自由,有问题随时问,很大程度上靠自觉和兴趣,“当学生有兴趣和热情时,是不需要管理的”。
而且,国外的基础数学教育也不像国内描述得那样简单,英国数学也有难易之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就学基础的,喜欢数学的学生就会认真去钻研。”弗雷德里克说。
英国“中国式教学”对比实验的启示
通过比较实验推进教学改革
这一教学实验活动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教师的教学模式,态度不一,有人赞成觉得有效率,有人反对称麻木、无趣,不尊重学生。而对于英国学生的表现,中国老师觉得学生纪律意识差,不思上进,而英国学校校长则不以为然。
笔者不想讨论谁是谁非,而是对BBC的这次对比实验很感兴趣。据报道,BBC此前启动了“中国化的英国学校”项目——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5名中国老师来上,全程跟拍。5名中国老师需要教导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教导。一个月后,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
这是很有价值的对比实验。众所周知,由于中国中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数学、科学表现优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表现出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浓厚兴趣,英国教育大臣更是率团到中国考察,准备引进中国教学模式改造英国中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但是,对于是否要引进“中国学校模式”,国外舆论意见并不一致,政府积极推进,可学校老师、家长并不怎么感冒,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对比实验就显得很重要——中国老师究竟怎么教学,学生的感受如何,中国教学模式能否在英国推广,通过对比实验,更加直观也更有说服力。
其实,对比实验中的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都表现出了“本身”的状态,在中国内地,这些中国教师就是这样管教学生的,要求学生听话,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而英国这些学生,面临的升学制度不同,教育管理体系也不一样,他们从小并没有被管教得这么严,也没有被要求必须听话,不准随便说话。中国教师的教学,是适合中国的升学评价制度的,学生只有听话的学习,才能提高成绩。但学生有何想法、个性、兴趣、身心是否健康,却不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英国,相信通过这次对比实验,英国公众会得到更加明确的答案。
英国的传统基础教育,比较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对知识学习并不采取中国教师的管教方式,也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论学生是否上进。他们会以牺牲学生的个性、自由思考、兴趣,来进行枯燥的学习,目的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吗?所有的家长、学生会关心自己的学业成绩高低吗?通过对比实验,学校、老师和家长,会深入了解中国教师的教学,以及本国教育的问题,从而更清楚地知道该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因为引进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这不是由政府部门就说了算的,学校、老师、家长都有发言权。
教改实验的做法值得借鉴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种对比实验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教育实验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不是拍脑袋决策。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教育改革,各地不断出台新的教育政策,可是,不少政策往往经不起推敲,有的甚至朝令夕改。比如,某省2014年取消英语高考听力,理由是这对农村学校学生不公平,而一年之后,该省又恢复英语听力,理由是英语教学还是要重视听说读写。这样的调整,对学生来说,就是折腾。那么,为何不在改革、调整时广泛听取意见呢?为何不选择部分地区做对比实验呢?
朱清时先生在担任中科大校长时,就曾做过多次教改“实验”。最初,他觉得中国大学的问题,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问题,因此,在校内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效果不佳;于是,他认为是教师队伍整体有问题,由此开始到海外招聘人才,可招聘回来的教师,很快和国内教师差不多,都只顾自己的科研;他这才意识到,这并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不解决,教师就摆脱不了急功近利,不可能安心投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
我国的基础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是学校、家庭都几乎只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学生在学业上投入的时间太多、学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其他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甚至伤害学生的个性、兴趣。从小学习投入、成绩优异的中国学生,至今没人获得过科技类诺贝尔奖,而美英等国科学家,拿诺奖却拿到手软。
现实中,我国基础教育人士却希望以国外也学习我国,来“论证”我国基础教育具有优势。这会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从而影响对问题的解决。国外学习我国,不会是领导一句话,大家就响应。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有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利,而且,就是学习,也不可让学生像我国学生那样全年无休只为学习,他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足中国学生的三分之一,有可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但学生的自由成长时间不可能被挤占。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远比知识灌输更重要。或者说,基于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知识学习才有意义。
客观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在解决教育问题时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才能让教育改革起到积极作用,让我国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发达国家的教育之所以领先,正是因为他们采取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这或许是这次“中国式教学”实验对我国最有价值的启示。
【启示与思考】
中英教学法孰优孰劣,没法比较,也没法得出结论。但是,这次实验可以显现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差别。首先是老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同。在英国,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各自都得负责,各有各的自由,老师的责任心不及中国强;在中国,师生地位不等同,老师因为责任超大,学生的部分自由也便不知不觉地被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课堂提问)被压抑。
其次是英国学生的“懒散”,并非不求上进,也不是“高福利制度”带来的结果,而是生活方式和年龄段特征。英国的孩子,从小到大,有一个逐渐紧张的过程。十四五岁的孩子是从玩耍式学习到自觉性学习的过渡期,他们的阅读量大大超过中国学生,是根据兴趣而不是考试指挥棒。大学升学考试有几十门课程供选择,而不是中国学生一样只有几门。到了大学,英国学生的学习很紧张。中国则相反,到了大学可以松口气。
再次,中英教育的目标不同。英国教育是要努力培养出不同个性和思想的人,遵守法律是最重要的品格,所从事的职业是个人选择。中国教育是要培养出相同思想不同专业的人,考试成绩是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出人头地是成功的标志。
所有这些差别,导致中英两国的老师对教学方式、对学生行为的不同评价。另一个微妙的差别是,英国师生更多地看到中国老师及中国式教育的长处,而中国老师基本否定英国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行为,这是视野的问题,我们得认真反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