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微信拉票,是孩子的比拼还是家长的较量?

2015-12-09 10:18:57来源:宣讲家

      为让孩子班级获奖家长微信朋友圈拉票忙

      34岁的吴先生前两天查看微信时,忽然发现自己被拉入了一个微信群,而他和群里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仔细一看群里的内容才知道,原来这个群是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建立的,里面都是这个好朋友的亲友,而建这个群的目的,是为了给好朋友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所在班级表演的英语比赛拉票。

      吴先生说,自己几天前发现自己被拉进这个微信群的时候,群里面已经有了几十个成员,他们都是自己大学好友张先生的亲友,而张先生在群里说,之所以把大家拉进这个微信群,是想让这些亲友帮忙给自己儿子所在班级表演的英语剧拉票,张先生还在群里附上了微信投票的链接。

      “我大概看了一下链接的内容,主要就是我同学孩子所上的幼儿园组织了一个英语剧表演比赛,一个班级一个剧目,大家可以通过微信进行投票,投票结果会成为这个剧目获奖排名的一个重要参考。”吴先生说,“我肯定是帮好朋友投票了,但是事后感觉这样的方式有点儿问题,明明是孩子的比赛,理应按照表演水平的高低评判,现在这样的情况,就变成拼父母的人气了。”

      随后,记者联系了吴先生的朋友张先生,他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得到鼓励,自己最近几天一直都和爱人在微信里找人帮忙拉票,“不仅我们两口子在拉票,整个班级孩子的家长都被发动起来了,我们班级孩子的家长群里这几天几乎都在交流帮孩子微信拉票的问题。”张先生说。

      记者也进入了张先生孩子所在幼儿园英语剧比赛的投票页面,发现每个人一次只能投一个班级,而一个人一天也只能投票一次,但是最多的一个班级,虽然只有40几个学生,但是不到三天时间里,已经有一千多张票了。

      “我和孩子的母亲倒是乐在其中,孩子每天也会催促我们帮忙拉票。”张先生说。

      不过,在班级孩子的家长中,也有不赞成用这种拉票的方式给孩子的英语剧表演评定名次的家长,“对孩子而言,无论什么名次,都是一种鼓励,但是这种名次的设定应该由实际表演水平的发挥来决定,而不是投票多少,对大多数投票人来说,他们只是孩子家长的亲朋,根本就没有看过孩子们的表演,如果发挥最好的孩子,因为家长没拉到最多的票数而排名不佳,那对孩子也是一种打击。”孩子家长赵女士说。

      别再为孩子进行微信拉票了 

      为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种莫须有的荣誉,竟然如此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这不是在教育、在育人,而是在反教育、负育人。

      人们无论是办教育还是培养孩子,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但靠亲友团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

      其实,为孩子和学校拉票除了与教育目标和本质相违背之外,也与科学的育人方法和规律相违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心理认知特点,施以相适应的育人方法,是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规律。不少学校和家长就是不认识这一点,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让孩子迅速成功,走向辉煌,完成人上人的家长使命。

      像为孩子拉票如此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在学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再来看一例。

      语文教育是这些年最热闹、最花哨,也是最时髦的一门学科。但在这花哨、时髦和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语文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以笔者最近了解和听到的语文课为例,什么主题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绿色语文、逻辑语文等,生生把一个语文学科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带来表面的和虚假的繁荣。随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情况后发现,老师对所讲内容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甚至连关键字词句段的关系和含义都搞不清楚,学生更是不知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师生糊糊涂涂,何以成为语文?

      语文学科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姓语名文,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以字词句段篇和语言、修辞、逻辑为手段训练学生并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在当下的不少语文课堂上,不仅有许多让学生说大话、空话和假话的引导,在形形色色的语文观指导下,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课,而且还充满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粗暴践踏和违背。

      无论是拉票还是语文课上让学生说假大空的话,无论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还是不会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都是对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育人规律的粗暴违背和无知践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违背规律的办教育、抓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周围还有不少。尽管我们费了不少力,投入也不断增加,活动一个接一个,经验亦不少,表面上一派繁荣,背后却是教育内涵减少和质量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就是不遵照客观规律办事,甚至对客观规律无视和篡改。如此循环下去,就陷入一个怪圈:越重视、越给钱、越豪华、越热闹,教育质量越不行。为孩子微信拉票之类的行为蠢在何处?就蠢在这里。

      不能像搞运动那样搞教育,也不能像抓行政工作那样抓育人。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教育是简单、明白的事情,也是智慧和必需的事情。

      微信拉票能消停吗

      一项活动到底有没有价值、受不受人追捧、有多大影响力,本质上不在网络宣传的力度有多大,更不在网上设置一个“微信投票”环节就能有多少提升这么简单,而是在于活动的内涵、实际价值大小等。但之所以还是如此,是一种错位的营销思维在作怪。对社会(培训)机构而言,本质上是一种忽悠消费者的体现;对学校等公办机构而言,则是一种虚荣成绩的体现,都是不可取的。

      “微信投票”泛滥,也是一种家长畸形面子观惹的祸。根本上是在目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整体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有些片面、病态,认为只要有名次、有牌有证(不管这些名词、牌证如何来)等,就是等于“成功”的一个标志,致使社会个体在实际活动和做法中,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和实质。

      而这,就国家相关的管理层面来讲,则是相关社会评价制度、评价体系的缺失。比如,社会评价大体认为只要某个孩子参加的培训活动多,拿到的证多、荣誉多、名次好等,就是综合素质高。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不能掉以轻心,都想极力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们“微信红包拉票”也就不足为怪了。

      杜绝“微信红包拉票”泛滥,不但需要活动举办方树立正确的取得活动效果的意识,家长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孩子成绩观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盲目跟风“微信红包拉票”行为。同时,有关管理部门也要引导社会健康的理性行为。

      【启示与思考】

      在一个功利和算计盛行的时代里,“微信拉票”与其说是孩子们之间的较量,倒不如说是家长们之间的比拼。为了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家长对人脉、关系乃至财富等社会资本进行了一次总动员;那些在“微信拉票”中脱颖而出的人们,不仅刷了不少“人情卡”、“关系卡”,也花费了一定的金钱来激发他人的参与热情。

      原本应该是孩子的能力、素养甚至是品质的衡量,却异化为一场“拼爹”的游戏。本末倒置的背后,是家长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走偏:不同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的鲜明反差,让许多家长将“争上游”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们往往不吝付出。

      在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炒作等不良社会心态,让焦虑的成年人,不断鞭策孩子们在所谓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论是“快人一步”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人有我无会吃亏”的囚徒困境,“微信拉票”在无形中建构了一个名利场,让许多家长身不由己地裹挟其中。

      面对“微信拉票”,家长们要保持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不能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何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