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峪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
杨家峪村坐落于天津市蓟县罗庄子镇北部山区,现有常住人口713人。春暖花开之际,走进这个宁静的山村,但见村容洁净,道路平阔,入村不远,两棵古槐隔道相望,枝叶参天,绿荫铺地,长者约三人合围,树冠覆盖十余米,幼者亦有二人合抱,犹如一对相向而坐的祖孙,心手交握,同气连枝,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为“祖孙槐”。相传“祖孙槐”中老槐树植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岁,年幼槐树也近200岁,它们历经雨露风霜,见证了这块土地多年的沧桑变幻。对杨家峪村村民来说,这对古槐象征着杨家峪村的村风民情,象征着村民对亲情的期许、对孝道的赞美、对感恩的认同。植根于这种文化,杨家峪村两委班子在村中大力倡导行孝道、增情谊、知恩德等传统美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中营造出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
奇招彰孝道 爱心暖山村
九九重阳之日,在杨家峪村总能看到一幅奇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扛着被子往一个方向跑,精神抖擞,喜笑颜开,唯恐比别人慢上一步。循着他们的脚步来到村文化广场,但见一条条绳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被子,红的、绿的、棉的、丝绢的……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有人好奇地向村民打听这是在做什么,总会得到这样的答复:“这是在‘晒’被子呢。”
谈到杨家峪村的“晒被子”活动,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的杨家峪村虽然整体和睦,却也时不时有不和谐的音符响起:一年之中总会有不少婆媳闹矛盾、生闷气,村干部往来村中进行调解,经常是刚将这家的老人安抚完毕,那家的媳妇又来诉苦,跑断了腿,操碎了心,效果也只是差强人意。
为解决这些问题,村委会走家串户听取村民心声,最终发现问题根源在思想意识层面:村里大部分群众都是农民,他们勤劳、质朴,精力都放在劳动上面,没有机会去接触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遇到家庭矛盾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懂克制忍让,容易激化矛盾。同时村委会也意识到,如果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去教育熏陶,以身边的人和事去宣传引导,质朴的村民会以更快的速度吸收这些美德的精髓,改变自身行为,在村中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氛围。于是,村两委班子策划出一系列行孝道、增情谊、促感恩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行动上,播撒到百姓心里。
自2010年开始,在村委会的引导下,杨家峪村的重阳孝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每到九月九这天,各家各户的儿媳妇都要把将家里老人的被子抱到村中文化广场,晒在拉好的绳子上,“晒晒”谁家的被子更新、更好、更清洁柔软、没有异味。晒被子比赛,比的不仅仅是被子,更是各家晚辈对长辈的心意、家里和睦的氛围。和乐融融的气氛中,比赛的评委对各家的被子进行评选,选出被子最好、为老人晒得最勤的家庭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品。获奖的家庭心花怒发,当众表示在下一年里将再接再厉,争取再夺荣誉;失之交臂的家庭羡慕感慨,暗下决心要更加孝顺,在下一年中争取荣誉。晒被子活动的开展,让邻里乡亲有了亲和感,村里吵架的、婆媳闹别扭的现象逐渐消失。至今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杨家峪村“晒被子”活动的报道,让杨家峪的村民乃至罗庄子镇都倍感振奋和骄傲。
为进一步丰富重阳孝老活动的内容,除了“晒被子”比赛,村委会还会在这一天为村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过一个以“敬老孝老”为主题的集体生日。活动还加入了歌曲、舞蹈、中华武术、太极、大秧歌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老人们和年轻人掌声互动,笑声不断,一首首爱老、敬老的歌曲,唱出了儿女们的诚挚心愿,唱出了老人心中的关爱温暖。
重阳孝老活动的举办,让老人感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功地将全村百姓的心捏合在一起。村委会也因此感受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他们深知,孝老敬老不是一个人、一家人的事情,要真正让杨家峪村上下一心,老人晚年和乐,就要变小孝为大孝,在全村范围内营造出重情谊、懂感恩的氛围,做到一家有难处,家家齐援手。因此,他们一方面在村人流经过最密集的街道建立了孝老爱老一条街,在路灯杆、墙壁上贴上孝老敬老宣传画、提示语,使孝老爱老的道理润物无声地走进百姓心田;另一方面积极挖掘了村里耄耋老人薛义热心助人、好儿媳好女儿杨玉华十年如一日照顾病重的婆婆和母亲等典型事迹,有效发挥了先进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了村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
从那以后,村民上下一心,共同行孝道,知感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子孙不孝、婆媳矛盾等事情在杨家峪村再也没听说过,儿女抢着孝顺,唯恐老人吃不好穿不好;老人身体硬朗,反过来帮助家里操持事,村风民情一片祥和。目前,杨家峪村75岁以上的老人有32人之多,超过90岁的有5人,各个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村风文明了,邻里和睦了,乡亲之间都懂得感恩回报,抢着互帮互助,但杨家峪人却深深知道,这一切仍只是开始。村子文化神髓的传承、传统美德的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靠的不是一时、一代人的努力,而需要几代人相续不断地共同维护、共同实践。只有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让村子里的年轻一代继承先代人的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续流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落地。
两委班子深知,村里的年轻一代不同于父辈,他们从小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接受党的思想熏陶,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眼界开阔;但同时,现代社会信息的迅捷和庞杂,西方理念的不间断渗透,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也很容易让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影响。想要让村里的年轻人认同村风、孝道,最重要的并不是宣讲教育,而是通过亲身的实践,增加他们对亲人、村子、乡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因此,村两委班子积极谋划,在村内发起 “爱心辅导班”活动。
自2011年开始,村两委班子在村内广泛联系,呼吁和号召寒暑假返乡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跟村内行孝道、做善事的先进人物交流经验,亲身学习、体验村庄的孝道文化,再通过辅导班的形式把文化知识和对孝道文化的体会感悟传授给村里更小的孩子们。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村内家长的热烈欢迎和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村两委班子在村委会中腾出一间房屋,设置黑板、宣传栏和数十套桌椅。每到寒暑假来临之际,这间屋子就成为村里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乐园。村中的大学生们走出家门,到村子中有老人的家庭去观摩、体验,学习杨玉华等典型人物孝老敬爱的先进事迹,并亲自动手,为老人送上清茶,按摩捶背。他们珍视这些宝贵体验,并将它化作语言,将给村内更小的孩子,让他们懂得村子的孝道、情谊、感恩文化。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化身小老师,将自己最擅长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法律、文化、科学、天文、地理、时事……孩子们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认真听取哥哥姐姐们的感悟和经验,吸收经过知识浸润的孝道、感恩文化,让孝老敬老爱老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截止目前,杨家峪村的“爱心辅导班”活动已经开展8次,持续100余天,参与授课的大学生15人,直接受益的青少年80多人。活动的开展,让村里的孩子们受到了孝道、感恩等传统文化的浸润洗礼,形成了比学习、比进步的良好氛围,收获了对村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知恩反哺、重情报义的美好品德,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誉。谈起“爱心辅导班”,村内的家长一脸自豪:“我们村里现在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有好几个都是重点本科呢。有这个辅导班,孩子们越来越懂事,我们假期都不用操什么心了。”
杨家峪村的“爱心辅导班”活动,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传统美德、村风正气在村中薪火相传。而父辈的意志,青年的努力,也将在未来的日子中发扬光大,带领杨家峪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路上走的更稳,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