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科技+”,华安创新党员干部精准监督模式

2017-11-06 10:54:20来源:福建日报

   “根据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综合查询结果显示,没有发现黄某某等41位同志存在违纪行为。”近日,华安县纪委案管室工作人员沈少波,按职责认真填写《华安县纪委关于征求干部党风廉政意见表》。

    这是沈少波今年初以来第20次通过监督平台,对拟提任科级领导职务或转任重要领导职务干部人选的党风廉政情况进行查询把关。“有了这个‘利器’,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沈少波说。

    截至10月底,该县通过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已经收录党员干部信息11552条,对巡察中发现存在苗头性问题的121个对象进行全面查询综合研判,对在遵守党风廉政规定达到红色预警级别的39名对象进行排查处理。

    “‘科技+’干部执纪监督模式创新,成效初显。”华安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蔡明安介绍说。

    信息壁垒:全部串联打通

    “前年,两名刚提拔的科级干部新任职不久就被举报,调查发现他们在被提拔之前就已经存在违纪问题。想要有效遏制这种边腐边提的现象,按照以前选人用人的老套路、老办法是行不通的。”华安县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康志成说。

    去年底,华安县纪委运用“科技+”,着手建设“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与该县的“资金与项目监管平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平台”等两个平台同步展开,实现互联互通,开始了干部监督“科技+”的探索之路。

    华安县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串联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党员干部信息共享,将原来分散在组织、法院、检察院、公安、审计、信访、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重新归类为党员干部遵守“组织制度”“工作职责”“政策规定”“纪律规矩”“法律法规”“经济秩序”“家德家风”“社会公德”等8大项34个子项信息,收集汇总在该平台,实现干部“全信息”储存,凸显“负面信息留痕”功能。

    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搜索采集党员干部相关廉政信息,为实现挺纪在前、抓早抓小,促进监督与执纪分开和防止党员干部带病提拔等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监督对象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全体党员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该平台的建设运行,解决了该县长期以来党员干部分布在各领域,信息难以共享和全面了解掌握,监督管理存在“短路”的问题。

    与此同时,该县纪委同步制定履行选人用人监督责任“必询、必审、必核、必问、必查”五项制度,设置5大项20个小项的相关规范,并设计《华安县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信息查核表》等4张表格,以保障平台有效运行,切实把好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

    “今年初以来,县委在前期酝酿人事工作的时候,我事先通过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对全县干部进行过滤、筛选,把受过党纪政纪处分、诫勉谈话、效能告诫、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干部排除出去。县委确定拟提任科级领导职务或转任重要领导职务干部人选之后,我将名单报送县纪委征求意见,县纪委又通过‘五必’制度进行全面审核把关,有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之前每逢干部提拔,我都悬着一颗心,生怕哪一天又要写情况说明。现在,我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康志成说。

    干部监督:从“盲区”到智能化

    “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定期更新,收录的党员干部信息较为全面详尽,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码,8大项34个子项信息尽显无遗。”沈少波说。

    今年5月10日,华安县委组织部送来一份拟提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名单,沈少波按照程序逐一在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进行查询。突然,一条“科级干部李某某领取农业补贴”的预警信息弹了出来。沈少波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县纪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请驻在单位纪检组从快从严查办,限时反馈。5月11日,华安县纪委派驻第一纪检组约谈李某某,向他了解2016年领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情况。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针对农业户口的补助,身为科级干部,你不符合条件,怎么可以领取这项补贴呢?”面对纪检组的询问,李某某详细地作了说明:“这项补贴是2009年县财政局根据1998年二轮承包耕地面积和补贴标准进行补助的,规定只要在二轮承包时有分到田地的都可以得到补贴。那时候我还未参加工作,户籍在农村,有分到田地;我参加工作后,村民小组也没有收回田地,田地至今还在我的名下。因此,县财政局就依据之前的标准把补贴发放给我。”

    第一纪检组通过走访调查,很快证实了李某某所说的情况属实。问题调查清楚之后,李某某终于通过了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的“体检”。

    “该平台信息采集的内容,涵盖了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解决了监督管理‘盲区’的问题。如查询遵守政策规定情况,就可以查看享受资金补助、享受廉租房等子信息。”沈少波介绍说,由于监督事项的信息全面,分布领域广泛,实时动态更新,又具备了信息自动识别导入、自动预警提示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干部监督的精细、精准、精确和智能化。

    “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能够自动对党员干部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异常预警,全程记录干部的成长轨迹,编织起疏而不漏的‘天网’,强化科技监督的威慑力。”华安县纪委常委童海波信心满满。

    队伍生态:由“懵懂”到清晰化

    “以前由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信息不共享,曾出现党员被司法机关处理,而我们并不知情,没有进行党纪政纪处分的尴尬情形;而现在,党员干部所有的监督信息都纳入平台之中,哪棵是‘歪脖子树’‘病树’,清晰明了。”说起这个平台,一位纪检干部列举了一个实例。

    今年4月中旬,沈少波在对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进行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名党员廉政情况异常。“把预警信息具体条目导出来,与相关部门进一步核实后向分管领导汇报。”县纪委主管常委指示。

    结果很快筛选出来。数据显示,丰山镇银塘村党员赵某某存在刑事处罚记录,但并未受过党纪处分。华安县纪委按照规定,将此问题线索移交给丰山镇纪委。

    “我们接到问题线索之后,立即启动调查。经查明,赵某某于2016年9月因犯职务侵占罪被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但却未受到党纪处分。”丰山镇纪委书记邹智伟说。4月23日,丰山镇纪委对赵某某涉嫌严重违纪问题予以党纪立案。

    据了解,目前华安县通过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已经成功排查出存在类似情形的党员干部6人。

    “县纪委半年多来的‘森林’管护实践,成效初显,值得点赞。党员干部监督信息平台运行至今,有效发挥了薅掉‘稗草’、过滤‘鼠粪’、拔掉‘病树’、护住‘森林’的作用。既体现出干部监督的‘全景式’,更彰显了干部队伍生态的清朗。”华安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江旺根表示。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管护好“森林”,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神圣使命。华安县纪委探索党员干部监督“科技+”的意义,不仅在于机制的创新,更在于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精神。

责任编辑: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