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立体“送学” 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
“这样学习新思想,很潮!”“卢老师从传统艺术谈民族自信,从理论讲解到剪纸教学,如此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很走心!”日前,在漳浦城西社区,社区请来民间剪纸艺术家卢淑蓉为居民开展培训,融艺术与理论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居民欢迎。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漳浦县迅速掀起了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根据百姓需要,我们丰富了宣讲的‘科目’,把宣讲阵地从大会场、报告厅搬到圩场集市、田间地头、庙宇宗祠,让新思想、新政策真正传达到每个群众心里。”漳浦县委宣传部理论科负责人洪文生介绍,县乡村讲师团抽调56名专家、教师、文艺工作者等宣讲骨干力量,实施“1+X”模式,以“乡村振兴”为主轴,“政策宣讲、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健康卫生、文化传承”等为支轴,通过乡村学校、道德讲堂、文化戏台、乡村祠堂等四大宣讲平台,迅速掀起宣讲热潮。讲师团实施动态管理,采取“点菜式”宣讲,宣讲小分队根据镇村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开展宣讲,说百姓喜爱的话语、举百姓身边的例子、用百姓乐见的形式送学送讲到基层,确保“大学习”不留空白,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
“原来我要骑摩托赶到镇里学习,还总苦恼如何有效地将党的新思想新政策与村民分享,如今乡村讲师团寓教于乐地将‘学堂’送进村,弥补了基层宣讲力量有限的短板。”绥安镇大埔村72岁的老党员翁三其一脸欣喜地告诉笔者。
在大埔村500多年历史的“同”字体古厝里,一场“画说文保、呼吁文保、解说文保、话说文保”的宣讲也成了村民近期热议的话题:原来文物就在我们身边、原来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也能为文化保护工作添砖加瓦……“文物保护知识是大多百姓的盲区,此次宣讲,我结合大埔村500年历史的关帝庙告诉村民什么是文物、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祖宗留下的宝贝。”漳浦县博物馆副馆长林雪铭说,提到自己熟知的事物,村民们都听得饶有兴致,也领会了防水、防盗、安全用电等基本文物保护常识,自觉呼吁更多村民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
学习深一层,落地胜一筹。在霞美镇白石村,乡村治理小分队成员胡东艺讲师结合市、县中心环保工作,用生动的案例为白石村群众代表讲解环保政策、知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听了此次宣讲豁然开朗,违法养殖不仅破坏水环境也违反了环保法,今后我们村民也要学着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听完讲座后,不少畜禽养殖户表示,今后将更加配合、支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