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落地生根”
从精神传承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核工业研发设计战线上工作了22年的工程师。我用三个关键词讲述我心中的核工业。
第一个词是“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他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核工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从戈壁荒漠到深山峡谷,留下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奋斗足迹,孕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谱写了不朽的核工业精神颂歌。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重温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于敏等老一辈核工业人的铮铮誓言,依然那么令人激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因国家的一声召唤,他们便无怨无悔,走入“无人区”,以板房帐篷为家,以戈壁黄沙为伴,为了家与国的承诺,用心血和智慧创造了“两弹一艇”历史成就。2021年,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被追授为“时代楷模”,他为祖国核动力事业“深潜”了一辈子。这一个个闪耀着精神光辉的名字,镌刻在中国核工业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用热血点燃生命之光,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励核工业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第二个词是“火种”。“我们能够自己研制出‘两弹一艇’,为什么就不能自主研制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电站?”这份“不甘”成为埋藏在我们心中的“火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几代核工业人青丝变白发,让这片全新的领域从筚路蓝缕到星光璀璨,打造出一张崭新的中国名片“华龙一号”。作为华龙团队的一员,我见证了它的光荣与梦想,更亲历了艰辛与挫败。福岛核事故使已经努力研发了12年的CP1000核电技术不得不暂停,团队背水一战,瞄准国际最高的安全标准,从“单层安全壳”到“双层安全壳”,创新性提出“能动+非能动”的理念,最终成就中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扬名国际。
核电站的设计建造涉及上千个系统,仅设计图纸就数十万张,每更改一个数据,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可能意味着需要重新进行一轮分析计算,革命性突破背后是又一轮日复一日“坐冷板凳”。这些核工业人正是抱着心中的那份“不甘”,勇于突破舒适区,才成就了中国创造的新名片。
第三个词是“传承”。六十多载漫漫征途的背后,是核铸强国梦的理想与情怀,是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志气与骨气。核工业是一座“精神富矿”,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每一名核工业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庆祝建党百年暨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全国巡回宣讲,共宣讲50余场,3万多观众现场听讲,百万余人次观看直播。一名核工业新员工在看完宣讲后说,初识核工业,它带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充满着神秘感;再识核工业,它的容颜让人热泪盈眶,壮志满怀。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们新一代核工业人将从党史、核工业发展历程中感悟初心使命,从精神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推动中国核事业的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作者李军,系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一线为民 边干边讲
如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2012年,我们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成立“一线为民”理论宣讲团,用“讲”和“干”两个字,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第一,讲在一线,做到“入人心”。宣讲工作是群众工作,要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最终是要往心里做。前段时间,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合肥有一条路刷爆了朋友圈,那就是以烈士陈延年、陈乔年命名的延乔路。我们及时组织青少年在延乔路拍摄视频,把对党的感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感恩,用歌声表达出来。“这盛世如你所愿,我要唱给你听!”这一唱,就唱上了热搜,也唱进了大家心里。
合肥还有一条长江路,被誉为“安徽第一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把长江路等历史地标串联成宣讲路线,边走边讲,让群众感受共产党的百年初心。辖区马奶奶跟随宣讲员走到这里时,不禁热泪盈眶。1958年,毛主席曾在此接见群众,她正是亲历者。“那天下着雨,长江路两旁挤满了人,毛主席身穿灰色衣服,微笑着同我们打招呼。我站在那儿根本不敢眨眼,生怕少看了一眼。”听着马奶奶的深情回忆,同行人无不为之动容。
用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用小场景展现大情怀,像这样的宣讲,我们还要更多开展。
第二,干在一线,做到“出实效”。解决思想问题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讲理论要和办实事相统一。说完“两条路”,我再说说“两汪水”。一次,我们在小区宣讲时,发现9号楼的陶大叔提前离场,细问下才得知,他家住在高层,二次供水水压不足、水量较小,他要提前回家储水做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多方联系、筹措资金,实施改造。现在,陶大叔家的水龙头从“滴滴答”变成“哗啦啦”,他也从宣讲课堂的“陶跑跑”成为“坐坐好”。
宣讲不仅为群众送上惠民大礼包,也助力区域大发展。2019年,国家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项目落户合肥水源地附近。为保障项目征迁建设,党员干部与草根宣讲员“两两搭配”、上门入户,宣讲国家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决策部署,耐心给村民算经济账、环境账,争取支持,最终提前完成征迁建设任务。如今,当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最美科研圣地”,水更清了,天更蓝了,产业升级了,群众的口袋也鼓起来了。
“两条路”通往群众心里,“两汪水”滋润群众心田。9年间,从每月10日下午370名党员干部进驻村居开展宣讲,到党的十九大后近万名专兼职宣讲员先后加入队伍,庐阳宣讲力量由弱到强,阵地由少到多,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党的创新理论源源不断送往群众家中,一大批群众关切的问题得到解决,“一线为民”理论宣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韩艳,系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青年宣讲 宣讲青年
2019年,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委讲师团工作的意见》,团中央第一时间行动,着眼提升青年理论武装工作实效性,在全团探索实施了“青年讲师团”计划,分团中央、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三级,组建了一支2万人规模的理论“轻骑兵”。两年来,广泛开展报告会、分享会、在线宣讲等各类宣讲活动40余万场,累计覆盖青少年超过1.1亿人次。
一是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中入耳入脑入心。这是讲师团最核心的职责和使命。各级讲师团成员坚持用坚定执着的信念、亲切轻松的语言、面对面的互动,深入浅出地为青少年解读党的理论,讲述党的故事和在党的培养下矢志奋斗的青春故事。讲师团宣讲时,青少年围拢在讲师身边提问、合影签名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青少年表示这才是自己应该追的“星”。
二是坚持把政治立场最坚定、理论素养最扎实、宣讲能力最优秀的讲师遴选出来。他们战斗在理论武装第一线、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服务青少年最前沿,既要“引人注目”,又要“指向引路”;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对青少年群体的特点有深入的实践研究。我们定期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讲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宣讲能力培训,目前已实现对2万余名讲师的培训全覆盖。
三是在党委讲师团和团中央青年讲师团的示范带动下,各地结合实际组建青年讲师团,采取小分队、轻骑兵等形式,超过1000支宣讲小队深入到工厂车间、校园讲堂、农家院落广泛开展宣讲活动,部分地区将工作触角下沉到县乡,形成了多点开花、广泛覆盖的生动局面。重庆市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分队,打造100个“红色故事宣讲示范岗”站点,开发4条党史学习教育研学线路,走进青少年开展宣讲。西藏组建4个青年宣讲小组,前往7市地23个县区、深入54个基层单位开展宣讲,覆盖各类青少年群体1.3万人。
四是运用网络新媒体、搭建立体平台,不断裂变理论传播能量。建设团中央青年讲师团管理H5平台,实现讲师实时管理;坚持每场示范宣讲都进行网络直播、转播;打造知识型“网红”课程和TED演讲模式,制作《青年讲师谈》《岳辩岳明》等100余个短视频产品,总点击量超过1000万。广西制作“金牌青年讲师说”节目,录制《坚定信仰 永远跟党走》等10期金牌课程,纵深扩大宣讲影响力。江西采取“青年宣讲+情景教学+网络直播”的形式,为青年量身打造网络学习课堂。
青年讲师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宣讲,如何让“传统”宣讲焕发“青春活力”,是我们实践中最关注的问题。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行为特点的青少年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讲师自身优势设计宣讲内容,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事例、最生动的解析,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坚持通过“组织化+网络化”,让宣讲与青少年实时共享。发挥团、队广泛覆盖的组织优势,用好全团6.9亿“粉丝”的网络新媒体优势,深入全团300多万个支部,解决青少年群体大、覆盖难的问题,把宣讲活动融入组织生活,并运用直播、创意短视频等,形成了线上线下、资源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