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北京市] 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中心内容

2008-07-29 15:25:31来源:北京市委中心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北京市委中心组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等创新理论,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以首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实际运用,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力推动了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践行。北京市委中心组成员一致认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指导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理论武器。只有用党的创新理论这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十六大以来,北京市委中心组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认真抓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学习就及时跟进一步。
  几年来,市委中心组紧紧围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系统安排,逐步深化,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理论学习热潮。先后邀请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学习《江泽民文选》、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组织20多场专题辅导报告。
  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北京市委中心组力求做到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力求通过学习,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主题,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线,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妥善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讨,市委中心组成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特别是加深了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深化了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进一步认清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
  市委中心组成员在认真学习研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还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力求学有所成,研有所获。从2000年开始,中心组成员的学习体会文章,每年都以《前线》杂志特刊的形式结集出版。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学习科学理论,研究现实问题》、《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6本。2003年,市委市政府中心组关于“深刻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专题研讨,还作为《人民日报》“中心组学习纪实”栏目开篇刊发。2005年,市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的成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在《求是》该年第18期杂志上发表。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市委中心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竭动力,不断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首都发展思路。市委中心组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首都工作的基本思路,解决了一系列事关首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市委市政府修编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思路。各区县、各系统、各部门也从实际出发,确立了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还通过学习研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等等。通过学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通过学习研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研究和推进工程、管理机制创新工程和社科人才建设工程,进一步明确了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思路。
  2、促进社会和谐,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委中心组通过学习研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制定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在推动社会和谐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如,通过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积极探索在体制上、规划上、政策上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05年,免征农业税,建立了生态林补偿机制,对山区900多万亩生态林进行管护,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补助机制。这些措施不仅维护了农民利益,而且加强了山区生态建设,提高了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积极调整公共财政中城乡投资的比例,在全市市级政府投资中,城区与郊区投资比例由2003年的80∶20调整为2005年的50∶50。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为群众创造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郊区教育教学条件,解决来京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3、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机制与体制创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个转变、两个系统、四个机制”的格局,即推动干部管理向以职责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建立完善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干部管理决策系统;建立了干部发现选择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职位与领导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干部监督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健全了干部评价、选拔、任用、考核、监督、奖惩制度。比如出台了《北京市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和行政效果四个维度13类指标进行考核,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勤政为民,扎实工作。建立了重大决策之前的专家咨询论证机制、决策执政中的科学评估机制、决策后的纠错改正机制。各级党委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首都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在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增强了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三、转变作风、改进决策,不断提高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上,就是要求真务实。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求真务实就是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决策方式,不断提高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近年来,市委中心组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转变工作作风、促进重大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
  一是领导带头。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亲自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出了表率。为研究制定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2005年,刘淇同志七次深入密云、延庆、门头沟等深山区调查研究。中心组成员按研究课题,深入到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市委中心组有计划地安排各中心组成员把个人学习调研成果提交到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二是突出重点。市委中心组每年年初拟定学习计划,围绕那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确定二十个左右的调研课题,作为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
  三是坚持几个结合。坚持调查研究与制定决策相结合。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学习时研讨对策,中心组成员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坚持调查研究与联系群众相结合。北京市提出“三个第一”,即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始终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始终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政绩的第一尺度。坚持调查研究与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载体,中心组成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查找问题,扎实整改提高。通过调查研究,中心组成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刻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了解更清楚了,工作思路也更清晰了。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也真正落在了实处。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