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提高福州对外开放水平

2008-08-01 16:20:56

      今年以来,世界各大经济组织和机构纷纷发出世界经济风险预警,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剧,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去年国家密集出台的多项出口政策调整发生效应,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因素使出口企业压力不断加大。福州外贸发展和全国一样,要高度关注这些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积极应对,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一、福州外贸发展现状及隐忧
      近年来,福州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是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86.5亿美元,比增12.2%,外贸依存度68.96%;出口总值123.10亿美元,比增13.01%,出口依存度45.54%。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今年1-5月,我市外贸出口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数据统计,我市1-5月份出口金额较去年相比,除去亚洲地区,其余的增长幅度都在22%—32%之间。其中对欧洲出口15.3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8%;对非洲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06%;对亚洲的累计出口18.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4%;对北美洲出口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1%,对美国的出口占该地区绝大比例。机电产品等高科技产业出口稳步增长, 1-5月份机电产品出口32.06亿美元,同比增长47.44%,占全市出口总值的57.7%。外贸龙头企业出口增长迅猛,很大程度地拉动了我市出口进度,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1-5月份出口17.08亿美元,同比增长78.64%;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1-5月份出口1.28亿美元,同比增长52.43%。
      虽然,我市外贸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须看到由于受宏观政策的调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面临隐忧:
      1、从纵向上看,近年来,我市进出口额虽然持续扩大,但增速有所放缓。从表1可以看出,我市外贸进出口绝对值延续着扩大的趋势,但从增幅、外贸依存度、外贸出口依存度上看,由于受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2007年出口退税税率调整及世界经济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外贸发展在近3年来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表1:过去5年来我市主要外贸指标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增长
(%)
外贸依存度(%)
出口总值
(亿美元)
增长
(%)
外贸出口依存度(%)
当年12月31日汇率
2003
1347.68
82.96
29.87
50.91
46.43
31.37
28.49
8.28
2004
1548.46
125.27
51
66.90
74.44
60.33
39.76
8.28
2005
1482.06
135.34
8.04
74.42
85.18
14.43
46.84
8.07
2006
1664.05
157.55
16.41
73.98
101.65
19.34
47.73
7.81
2007
1974.59
186.52
12.19
68.96
123.18
13.08
45.54
7.30

      资料来源:2004—2007年《福州年鉴》、2008年1月份福州市统计月报


      2、从横向上(见表2)看,虽然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值位列全省第二,仅排在厦门之后,但其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今年一季度(见表3)来看,增幅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在厦门、泉州后面。
      表2:2007年全省各设区主要外贸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增长(%)
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增长(%)
出口总值
(亿美元)
增长(%)
全省
9075.16
15.1
744.58
18.8
499.43
21.1
福州
1974.59
15.1
186.52
12.2
123.10
13.01
厦门
1375.26
16.1
397.83
21.3
255.55
24.61
莆田
513.81
16.5
21.36
26.0
15.48
20.96
三明
551.32
15.4
8.71
44.0
8.09
50.56
泉州
2288.60
16.0
68.52
24.8
49.81
23.42
漳州
863.74
15.2
46.49
9.0
34.17
14.61
南平
473.54
15.0
6.26
20.3
5.03
17.21
龙岩
556.03
16.0
2.71
37.7
2.44
56.53
宁德
470.51
16.7
6.18
41.2
5.75
36.69

      资料来源:2007年福建省统计公报


       表3:2008年1季度我省福州、厦门、泉州主要外贸指标对比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
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增长(%)
出口总值(亿美元)
增长(%)
全省
1867.67
13.5
194.99
27.7
125.26
22.9
福州
404.19
11.9
48.48
25.1
30.28
18.0
厦门
350.05
15.7
105.49
28.3
65.55
25.5
泉州
561.31
14.7
17.31
34.9
11.56
19.6

      资料来源:2008年1-3月份福建省统计月报

      二、转变福州外贸发展方式的经济环境分析
      福州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急剧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同时也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经济环境,以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要求迫切。
      1、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1)美国经济衰退几率上升,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今年伊始,美国次贷危机波澜迭起,引发全球性股灾,美国失业率上升、消费走低、制造业低迷暴露出美国经济基本面已受到严重拖累,美国经济衰退几率上升,欧、日经济也现不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并没有和美国脱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新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仍与美国和欧盟市场联系紧密,美国GDP下降1%就可能使中国出口下降4.5%,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75%。综合有关机构最新预测,2008年美国经济将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全年增长率为0.8%,按此估算,相应将使我国的出口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左右,GDP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加上其他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存在下行风险。美国也是我市最大的出口国家,约占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也面临较大的回落风险。
    (2)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
      世界经济下行,将刺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一方面人民币继续面临巨大升值压力,一方面欧美对中国商品的贸易战可能加剧。除了欧美,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商品加以限制。比如,我市农副产品出口持续减少,据海关数据统计,我市1-5月份农副产口出口2.05亿美元,同比25.14%,主要原因是毒饺子事件影响,日本没有放松对我国食品加工的审核。
      2、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007年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调整效果显现,出口企业压力加大。
    (1)紧缩信贷已使得中小出口企业融资出现很大困难
      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给企业出口经营带来资金困难,也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政策风险之一。2007年银行多次加息,多次调整利率,每次加息和利率调整都使企业感受到巨大压力,尤其是那些贷款量大的企业。银行贷款指标限制加严,银根严重收紧,贷款条件更加苛刻。另外,目前银行贴现率比贷款还高12%,中国银行从今年开始收“敞开承诺费”1.5%,这些都造成企业资金紧张。
    (2)原材料、能源及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据了解,原材料上涨致使企业出口产品成本增加10%,但企业与客商的谈判价格一般只能上调3%—5%左右,其中5%的成本无法填补。福辉珠宝有限公司由于原材料上涨40%,预计今年产品出口额将从去年的1亿美元下滑至3000万美元。此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是出口企业面临的另一大压力。出口企业普遍反映,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一是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新法颁布以后,员工纷纷要求增加工资,而企业今年又遭遇经营困难,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很难签。二是引发了劳资矛盾。实行新法后,员工业余时间不能加班了,还要增加工资,企业承担不起,矛盾也出来了,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劳资纠纷。
    (3)人民币升值加快给出口企业带来压力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0关口,达到6.9920:1,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进入6时代,从2005年7月21日宣布人民币汇改时的8.2765算起,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5.5%。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还将保持较快的升值态势,年内有可能突破6.50:1。对纺织服装行业,人民币每升值1%,企业销售收入就相应减少1%。人民币升值太快已给企业出口带来明显压力。福州一家外贸企业去年10月份出口100万美元的货物到美国,当时的100万美元,还值750万元人民币,但是到现在结汇时,这笔出口已经不到700万人民币了。50万的汇差损失让企业失去了全部利润。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密集型行业甚至开始亏本出口。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行业的短期冲击难以避免,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我市部分重点企业因而在1-5月份出口出现负增长。例如福州轻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0.42亿美元,同比比减少21.59%;华闽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1.03亿美元,同比减少15.86%;闽侯闽兴编织品有限公司出口0.34亿美元,同比减少6.68%。五类产品出口增长不大,但纺织品增长态势较好。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我市1-5月份一类产品(编织品、箱包、服装、鞋类、玩具)出口12.19亿美元,同比增长7.48%。玩具行业出口仍为负增长,1-5月份出口0.22亿美元,同比减少7.72%。
      3、我市外贸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不足
    (1)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我市产业基础相对其他沿海省市较为薄弱,国家对福建的投资少,福州作为福建前线,经济和产业基础的发展受到较多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外向型产业在港澳台侨资为主的外来资本的带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但是相对于日益发展的对外贸易,我市产业基础仍显薄弱,无法满足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
    (2)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仍然不尽合理
      我市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偏小,随着国有外资企业的逐步退出,目前我市出口主要依赖冠捷、捷联电子等少数大型外商投资企业,比重约占出口总额的70%。由于缺乏大型出口企业集群的有力支持,增加了我市出口发展的不稳定性。
    (3)出口商品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的出口商品偏少。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烤鳗、玩具、陶瓷制品等传统商品出口偏多,贴牌加工、技术含量低,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进行数量扩张,容易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条款等国际贸易壁垒制约,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出口容易产生波折。
    (4)外贸出口的附加值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市外贸出口经营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这样的企业结构决定了我市大多数商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我市出口的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也仍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尽管出口商品档次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但核心技术与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以及原辅材料大多来自境外,国内所能分享到的附加值仍然较少,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与纺织服装等传统商品并无太大的区别,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进行简单装配。
    (5)随着新税法实施,面临加工贸易企业外移的可能
      目前我市加工贸易企业有900多家,外贸依存度较高。2007年我市进出口总额186.5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95.97亿美元,占到51.45%。新税法的实施,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我市已逐渐丧失区域优惠政策优势和廉价劳动力优势,传统加工贸易面临转型和产品升级的挑战。去年11月商务部等两部委出台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我市加工贸易企业有的已向永泰、闽侯等边远山区县转移,同时也出现了向省外其它地区转移的迹象。
      三、加快转变福州外贸发展方式的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研究可知,福州外贸发展面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压力,必须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出口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更加重视扩大进口,推动对外贸易由依靠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
      1、优化服务环境,增强外贸促进机制
各级政府及外经贸相关职能部门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及通关环境,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出台外贸扶持政策,配套扶持资金,完善出口激励机制,对外贸出口成绩突出的县区和外贸企业给予奖励。对管理规范、业绩优秀的出口企业在用地、用电、信贷、展会摊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的早期预警工作机制以及政府、中介与企业面对贸易摩擦的联动机制,提高政府与中介的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增强企业应对“两反一保”与各种贸易壁垒的能力,并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为全市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协作,从源头抓起,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尽量规避技术壁垒。并从法律、信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出口更加积极有效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并帮助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水海产品、鳗鱼、茶叶等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继续改善对外开放环境,整顿出口经营秩序,营造方便快捷、透明规范的通关环境,提升我市对外贸易的制度竞争力。
      改进政府扶持方式,帮助企业增强应对能力。对出口企业进行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密切银贸、税贸协作关系,缓解外贸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加强出口退税管理,落实退税政策,保证及时足额退税。积极利用国家进出口银行、外贸发展基金、出口风险基金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财政与金融手段,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实施“民营企业外贸出口扶持基金”和“民营企业外贸出口贷款担保基金”等政策性扶持项目,减轻相应的税负,推动我市民营外贸出口健康、快速增长。特别重视用好中央、省两级财政设定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着重从参加国际展览、制作境外广告、建立分销点、应对贸易纠纷、创立自主品牌、提供贸易信息、支持技术创新、规避贸易壁垒、加盟跨国公司的国内采购网以及对农产品出口予以适当补贴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实质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出口。引导企业降低成本,消化退税影响。在人民币升值、退税率调低以及原辅材料和用工成本提高等各种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必须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切减人工成本,开展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让产品的升值速度超过人民币的升值速度。
      2、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出口,重视扩大进口,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1)培育壮大外贸主导产业群,构建支撑出口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发展是对外贸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抓紧构建更为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外贸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三位一体的出口支撑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械、石化、船舶制造维修、钢铁等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提高这些产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二是提升纺织、服装、鞋革、电机、陶瓷、建材、食品等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科技研发投入,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三是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市本级高新技术区的建设,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制药、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群,把福州建成全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
    (2)实施科技兴贸和自主创新战略,增强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
      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作为重点。设立“科技兴贸专项基金”,支持出口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产业集聚,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研发中心的吸纳和孵化效应,加强产学好研一体化机制的实施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逐年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
    (3)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重视产品自主品牌的塑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无牌向有牌,有牌向品牌”转变。建立和完善自有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商标注册工作,指导企业申请国际商标注册,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我市培育具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利用知识产权策略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推动一批已经拥有一定国内知名度的产品参加境外商标注册及各类质量、环保与社会责任认证,做好原产地认证等,提高国际市场的认同度,获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提高我市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支持重点出口企业提高机电产品和传统出口商品的国际品牌含量。对民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鼓励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鼓励外商投资土地集约程度高、就业吸纳容量大的出口型企业。发挥我市外贸出口中的劳动力优势,积极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努力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推进软件、信息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大力促进文化、特许专利出口,继续扩大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当前,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依托福州软件园,大力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在软件、数据处理、商务中介、动漫制作、工业设计、研发等国际服务外包领域挖掘潜力、加快发展。
    (4)重视扩大进口
      适当加强对进口的政策引导,提高我市外贸进出口的综合效益。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遇,更好发挥我市口岸优势,鼓励企业进口能源、先进技术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关键零部件和主要原材料,进口国内急需的资源性商品、机械电子设备,重点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在提高我市口岸对内地省市的辐射能力的同时,通过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3、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贸易方式在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际产业分工和我国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发展空间,但是也存在加工链条短、增值率低、获得利益少、容易加剧贸易摩擦等问题。因此,要加快我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发挥我市加工贸易的领先优势,加快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实现加工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根据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资源、技术等因素的差别进行区域调整。中低端产品或生产企业逐步向山区县市转移,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延伸和发展。二是加工贸易的主体由外商独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转变。三是要不断加大对外资高水平加工制造企业的引资力度,鼓励我市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使加工贸易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己品牌,培育自主的知识产权,提升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四是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承接技术与知识密集产业的力度,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重,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五是提高加工贸易本地配套水平,扩大当地采购比例,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对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六是设立加工贸易本地化基金,形成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配套发展平台,扶植企业开发生产加工贸易所需的配套产品,加快加工贸易中间品投入的本地化进程,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地配套水平。
      4、实施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战略,继续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系列化外贸、外资企业产业配套型外贸和民营企业区域性外贸三大主体。在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应当高度重视资本运营,一方面大力引进国际资本,以民资引外资,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资本国际化”的程度;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努力通过创业去创建“本土化的国际企业”。鼓励支持集体、私营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引导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通过控股、参股、联营、开发等方式,推动贸工、贸农、贸技、贸商结合的国际化经营,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贸企业集团,稳定我市出口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加强国际营销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提高拓展国际市场的水平和能力。加大对传统出口市场的拓展力度,注重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在“十一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欧美日都将是我市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在巩固欧美日市场的同时,开发新兴市场有助于分散风险和扩大外贸出口的空间。因此,要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找准市场,重点突破,有针对性地拓展东欧、非洲、拉美、俄罗斯、中东、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灵活运用国际市场拓展方式,改变单一的产品出口模式,探索境外加工、许可贸易和特许经营等新方式,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注意海外分销网络建设,在主要出口市场设立福州出口商品展销中心或者分销储运中心,鼓励外贸企业组织同类产品集群化跨国营销活动。加大省外市场促销力度,组织出国办展或参加交易会或博览会,加强与国外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的联系,有计划地展开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活动,提高我市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加强外贸行业内部的协调,规范行业内部竞争行为,遏制低价竞销的无序竞争活动,保证我市外贸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作者: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