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改善奥运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

2008-08-11 16:11:04来源:《前线》
  2005年12月29日,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成立。为兑现“新北京、新奥运”的诺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指挥部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督促落实了大量北京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环境秩序整顿治理的任务。

  绘就蓝图

  北京作为一座高速发展中的特大型城市,怎样在保持发展的同时,使其更宜居?指挥部确定了建筑界面、道路交通、绿化植被、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广告牌匾、城市家具、无障碍设施、标识系统、公共艺术等10个方面作为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方案》随即诞生。

  胡同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现在大约还有1000条。历经多年沧桑之后,很多胡同已经显得破败凌乱。为了让“胡同”这张北京城的古老名片重新焕发风采,指挥部出台了《北京胡同环境整治指导意见》,确定了以拆除违法建设、清理垃圾杂物、规范广告牌匾和路牌门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修复历史风貌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标准和方法。截至目前,已经有600条胡同整治一新。

  运行保障

  78个场馆、110个签约饭店、81条途经路线、4条比赛路线,涉及城八区和顺义、昌平、延庆11个区县。这就是奥运场馆外围保障的工作范围。为此,环境建设指挥部编制了《3G服务运行纲要》,初步形成了奥运会和残奥会赛时城市运行指挥、控制和联络体系。在奥运会对应期,采集对城市运行有重大影响的16个部门的基本数据,编制了《城市运行体征指标日报》,为城市运行达到安全、平稳、充分、有序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了保证赛时万无一失,各区县都成立了由副区长、副县长挂帅,公安、市政等10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场馆外围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市属各职能部门、相关单位也成立了由主管领导负责的专业保障工作小组;对应奥运场馆团队,相关区县还组建了40个场馆外围保障工作组,完成了23项测试赛的场馆外围保障任务。

  治理脏乱

  “城中村”曾经是让整个城市感到无奈的角落。针对北京市的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指挥部提出了“三净”、“四新”的整治标准。目前已经成功整治“城中村”171个。

  过去污水横流的街道,如今变成了大片的城市绿地、景观建筑和居民的健身乐园,60个城市“边角地”也得到了整治。另外,户外广告牌匾整治、违法建设整治、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首都机场起降航线可视区域环境整治、五环路内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整治等工作都收到了明显效果。

  整顿秩序

  小广告、无照经营、非法运营、流浪乞讨等现象被并称为城市的“痼疾顽症”。要根除顽症,重在对症下药。指挥部经过科学的调研分析,明确了治安、市容环境、交通、市场经营、旅游这五项与奥运密切相关的环境秩序,建立了由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管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分别牵头负责的“五大秩序”工作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的指挥领导下,确定了42处治安秩序重点地区,建立了全市暂停小广告发布者通信号码服务联合执法机制,在重点地区开展了持续性不间断巡查,建立了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性救助等一系列环境秩序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宣传动员

  为了在全社会掀起关注奥运、迎接奥运的热潮,指挥部有组织地展开新闻宣传,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发动广大群众关注、支持、参与环境建设。

  在“清洁城市”系列行动中,全市有4万多个社会单位和300多万人次参加了“迎奥运环境改善日”、“中外友人环保公益日”和清洁城市“迎春行动”等活动;在“志愿服务监督岗”活动中,已设立志愿服务监督岗2万余个,示范街600余条,1.4万人加入2008环境建设志愿者队伍。

  在组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同时,指挥部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围绕重点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利用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宣传,开通了首都环境建设网,发放了6万册《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手册》,社会反响强烈。

  奥运在即,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结合、有乱治乱、继续见新、精心添彩的基本策略,强化管理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工作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运行保障。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