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长乐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尝试

2008-10-22 10:18:0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长乐市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打牢共同思想基础
      致力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是通过加强理论武装来增进思想认同。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和普及活动,通过打造常态学习圈,推进“学习型城市”、“理论送基层”和农村文明书库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是通过培育弘扬城市精神来增进思想认同。把弘扬民族精神、时代创新精神与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人文底蕴有机结合,积极传承城市精神特质,从而凝聚民心、聚合民乐、发挥民智。这几年,我们通过挖掘长乐“大爱暖千秋”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炼出了“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的城市精神,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海峡西岸省会窗口生态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来增进思想认同。以活动来凝聚人心,引导群众在求知、求乐、求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提升发展”、“增强城市意识,建设海西窗口”、“感受温暖,爱我长乐”、“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争当文明长乐人”、“月学一书”、“万人看长乐”和“讲长乐故事,唱长乐歌曲”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得到教育熏陶。
      二、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有力的主流舆论。
      一是形式多样。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不断创新宣传形式,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适合于宣传普及的内容,注重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作用以及互联网络、手机、LED电子显示屏等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群众接受、为群众认同,逐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注重细节。坚持以人为本,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以求入心入脑。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工作实践之中,广泛开展创建敬老模范村(居)、金(银)婚祝寿、拗九孝敬日等倡导文明家风活动,通过注重道德养成、内化文明修养、敦睦人际关系等方面加强对市民的培育和塑造,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是覆盖广泛。坚持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方方面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做到“横到边”,拓展到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并且延伸到学校、社区、企业、农村和家庭,做到“纵到底”,使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都成为宣传的对象,特别是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
      三、构筑强大精神支撑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一)坚持硬建设。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重要任务,构筑起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平台。在城区,高标准、高起点地建成了图书文献中心、博物馆、科技馆、高鲁天文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场馆。同时,在载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乡村对宣传文化设施的需求,把革命史馆、航海馆、吴航书院、进士馆、芦际潭森林公园、龙潭晓瀑等规划和建设在农村,在全市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便捷的“半小时文化圈”格局。
    (二)坚持硬支撑。大力支持和谐思想的宣扬传播,坚决杜绝不良思想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侵蚀,不断优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围绕“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共铸诚信”等系列活动,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出台一系列加强娱乐场所和演出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实现对文化市场的齐抓共管和长效管理。通过阵地占领,建设“201高地”,提升核心价值,支撑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高地。
    (三)坚持硬推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海西省会窗口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细致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们秉持“行有余则以学文、宣德化而柔远人、文化涵养发展”三大理念,持续推动“书香吴航”读书节系列活动,近两年社会各界踊跃捐资近千万元,着力培育干部群众的学习力,提升长乐人自身的精神力,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坚持硬提升。重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不断总结和发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让全体市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向英雄郑忠华学习”教育活动,“祖国颂”大型歌会和“与大爱同行——中国长乐关爱女孩行动”等,在传导引领社会风尚中发挥了良好作用。为改变“口袋富、脑袋穷”这种不良思想状态,我们还大力实施“富脑袋工程”,用先进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来装富人民群众的脑袋,以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老百姓的思想文化水平。
      四、构建和谐文化生态
      坚持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推进的正确方向,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一是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求深。围绕打造“大爱暖千秋”这个长乐自己的文化品牌,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创作了同主题歌曲、丛书、画册和诗歌舞乐剧,编导出大型情景歌舞集《长山乐水》,编辑出版《长乐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长乐乡土文化》丛书、《长乐文献》丛书、《中国长乐城市细节图文》丛书和《长乐进士》、《长乐人杰》、《长乐历代诗词赏析》等。开展了“长乐原创歌曲”征集等活动,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文艺晚会、连续3届“郑和开洋节”和14讲的全省首家国学讲堂等大型活动,以此弘扬传播长乐“大爱”文化,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亲和力。
      二是在高雅文化的传导上求美。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主动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发展实际、发展需要,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和书香城市建设。近两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于丹、易中天、纪连海、孟宪实等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来航开展吴航书院国学讲堂等大型活动。同时开展高品位、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运用较为齐全的设施和雅俗共赏的文化表现形式,用高雅的文艺活动占领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如:先后邀请以色列、爱尔兰等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歌舞剧团等来航演出,举办新年音乐会、民族器乐交响音乐会等,实现了雅中求美。
      三是在民俗文化的挖掘上求新。立足传统民俗文化的创作、创造、创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喜爱民俗文化,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我们通过编排大型民俗音画《长乐乡韵》、举办各类文艺汇演和闽剧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发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开发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创作了一批好作品。闽剧《救驸马》、《舞龙女》、《功德碑》等屡获省级乃至全国大奖。
      四是在区域文化的打造上求特。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文化竞争力正演变成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谁占据了这个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市区,我们追求“一路一树一灯一文化”,把路、树、灯作为传承和弘扬长乐“大爱”文化的载体,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城市文化的一种具体而生动的表现。在乡村,我们通过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先进文化占领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成了琴江八旗博物馆、三溪朱子祠等农村文化场馆,使农村文化品位得到明显提高。在企业,我们通过定期在工业园区组织开展企业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外来员工对长乐的热爱感和归宿感,达到了文化涵养发展、文化推动发展的效果。
      五是在文化队伍的培养上求全。坚持“人才兴文”战略,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程,着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行政能力为核心,加大文化行政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行政者队伍。以培养较高层次文艺人才为抓手,大力挖掘培养各类乡土文艺创作与表演人才,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群体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文化创作者队伍。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引导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发展,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者队伍。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场馆和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岗位规范,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协管员在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等方式,帮助基层文化骨干掌握文化知识、提高艺术技能,努力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需要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
      五、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着力解决好“入”的问题。
    (一)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海西、融入本土文化、融入本地实际,与百姓融为一体、与文化融为一体、与责任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
    (二)渗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通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渗入到群众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三)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投入,甚至需要大投入,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坚持社会互动、城乡互补、全民共享,在政府规划引导的基础上,采用市场化运作、社会筹资的办法,把社会、民间的力量作为投入的主体,先后投入6亿多元用于各类教育平台和载体建设。正是有了社会、民间力量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长期性投入才有了可靠、稳定的保障。   
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作者:长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礼强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