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展望闽台农业全面合作 推进宦溪闽台农业发展

2008-10-31 13:08:20
     福建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区位特殊、地位特殊、作用特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台工作,提出了依托“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并把闽台农业合作列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和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闽台农业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总体发展态势趋好、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早在明清时期,福建人三次赴台大移民,把福建较进步的水利、粮食、茶叶、蔗糖等生产技术、品种引入台湾,推动了台湾早期农业的开发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试探起步时期(1980-1990年)。这个时期以民间探访交流为主,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通过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相互了解,沟通交流渠道。一些亲友和中小台商,开始在我省沿海地区进行试探性投资。二是兴起发展时期(1991-1996年)。这个时期以科技学术交流为先导,逐步确立了由暗转明、由单向到双向、由民间到半官方的较稳定的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关系,较大规模地开展台湾生产性良种的引进试种,出现了台胞投资农业和台、港、侨、外多种投资、成片开发的好势头。三是全面提升时期(1997-至今)。1997年7月福州、漳州获准设立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2005年7月,经中央同意,国务院台办、商务部、农业部批复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使得福建对台农业合作平台更大、承载力更强、辐射面更宽,闽台农业合作进入新的阶段。截止2007年底,全省批办农业台资项目2012 个,合同利用台资25.2亿美元,实际到资14.5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在大陆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
      从总体上看,闽台农业合作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合作领域多方拓展,产业合作层次由低渐高。闽台农业合作从引进台商从事初级农产品的小规模生产开始起步,逐步向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一揽子引进转变,从种养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运销以及旅游休闲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并已拓展到农业科教合作、农业经营管理、水土保持、渔工合作等领域。
      二是合作范围从沿海向内陆山区推进,区域特色更加明显。福州市和漳州市作为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区,率先制定专项规划和优惠政策,构建了交流平台,目前已成为我省对台农业合作规模最大、项目最密集的重点区域。随着闽台农业合作的深入,合作范围从沿海向内陆山区加速推进,如漳平市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兴办了36家台资农业企业,成为了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三明重点开展两岸林业合作,建立了全国目前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
      三是良种和适用技术的引进不断扩大,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全省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有150多个良种得到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形成大陆最大的台湾良种引进繁育基地,有效地推动了我省农业结构的优化。在引进的品种中主要以水稻、水果、蔬菜、花卉、水产为主。我省花卉栽培新增的4100多个品种大部分从台湾或通过台湾引进,尤其是台商带品种、带资金、带技术投资花卉业,对我省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水产业方面有40个优新品种,经过消化创新和推广,其中的20多个品种正逐步成为我省水产养殖的当家品种。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率先在我省开展,永春芦柑和漳州香蕉生产栽培的综合改进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永春芦柑草生栽培法等技术已经辐射到周边省份。在引进品种和技术设备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注重产品质量安全,注重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注重采用现代营销模式等一系列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观念,已逐渐被认同和接受。
      四是闽台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台资农业企业成为带动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一支重要力量。2007年台湾水果自福建省输入大陆达1125吨,同比增长45%。随着闽台农产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我省已成为台湾水果等农产品“零关税”进口的重要集散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台资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台资食品企业的带动下,漳州市已建成速冻果蔬生产线80多条。
      五是台资农业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有效推动了农民增收。在我省兴办的台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外联市场、内联基地,成为了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台资农业企业的大量兴办,不仅增加了我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直接提高了务工收入,而且带动了很多农民群众搞基地生产,为他们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六是交流平台迅速扩大,我省试验区成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我省充分发挥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有效载体。目前,在我省有国家有关部委主办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展会,有省政府主办或承办的“5.18海交会”、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论坛等等。有关部门、科研教学机构、民间团体也举办了许多以闽台农业合作为内容的研讨会和论坛。依托这些平台,对台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蓬勃开展,来闽考察、学术交流与洽谈商务的台湾农、林、牧、渔、水利、气象、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农业专家、教授、企业家络绎不绝,首批零关税台湾水果正是利用“海交会”的平台从福州进入了大陆。
      七是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支持闽台农业合作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省里到地方都不断出台鼓励台商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现有大部分台资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台商取得了良好的回报,投资信心增强,投资合作规模呈加速发展态势。如台湾天仁集团总裁李先生于1992年回家乡漳浦县投资创建天福集团,主要从事茶业经营,到目前已建立起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500多个直营销售店的大型企业集团。大批前来投资的台湾同胞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面对各种挑战,只有携手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双赢。两岸农业合作在客观上超出了一般意义的经济合作,很好地起到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举措。
      实践证明,我省作为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区,为两岸的农业合作探索了路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
      闽台农业合作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往高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闽台农业合作的资源约束相对有所增大。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全国各地纷纷发挥自身优势,出台一系列的对台优惠政策,无疑给我省扩大和提升对台农业合作带来了挑战。我省对台农业合作原有的一些资源优势相对弱化,如人均耕地少,土地流转难度大,农业用地价格高于内陆省份,劳动力价格也比内陆省份高,台资农业企业投资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商在闽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二是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落实不到位,有的甚至无法兑现。台资农业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融资问题,由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严格要求而无法实现;台资农业企业提出种养业企业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标准得不到政策支持。有的地方没有妥善处理好土地关系,造成当地农民与台商之间的磨擦。有的地方对台农业工作的组织力量不强,对台农业协调机构不健全,职能与功能不相称,工作运行机制不顺畅。
      三是支持力度不够大。对闽台农业合作的投入与实际建设发展需要差距较大,一些重点项目如良种引进繁育基地、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等投入不够,使得对台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在对接台湾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产业方面显得能力不足,制约着良种和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
      四是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当前,台湾当局对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态度消极,人为设置障碍,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如对投资大陆农业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和审查报备制度,台商投资普遍有所顾虑,两岸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合作几乎陷于停顿;对大陆赴台农业考察和交流予以限制,近年来大陆农业赴台团组很难成行。这些政治因素直接制约着闽台农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当前形势看,中央赋予我省许多对台农业的优惠政策,闽台农业合作有比较坚实的基础,有巨大的潜力,有良好的机遇,有广阔的前景。
      宦溪镇地处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是福州市晋安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基地。随着闽台农业合作的深入,我镇依托福州市作为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区,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全面实施发展规划,落实政策措施,扩大引进台湾农业资金、良种、技术及管理经验,尤其是加大力度引进并推广台湾的新品种、新技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宦溪镇闽台农业产业对接,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力求更大的作为。
      一、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台湾农业良种。宦溪镇的自然条件、气候等与台湾南部类似,很适合台湾农作物的生长,品种是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保证。台湾种质资源丰富,特别是台湾曾经向全世界广泛引进农业良种并进行驯化培育,良种合作潜力很大。要把引进和推广台湾农业良种作为我镇农业发展的一项先行工程,重点扶持建设捷坂片的板桥村、创新村、弥高村等的良种引进繁育和示范推广基地。今年我镇重点推广蔬菜新品种春大白菜“春鸣”、台湾“佳绿铃”西瓜、台湾芋葫、丝瓜等系列品种。同时,进一步落实弥高村、鼓岭地区台湾名贵观赏木本花卉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多用良种、用好良种,促进农民增收。
      二、示范推广适用技术。两岸的农业技术各有所长,台湾农业技术的一大特点是实用简便,易推广,见效快。围绕宦溪镇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围绕广大农民的需求,结合“五新”的推广,重点示范推广鹅鼻村快乐园艺观赏园、弥高桂花基地、桂湖片健康养殖技术、捷坂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镇农办及科协等部门都相应制定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科普讲座全年培训计划,市区还组织两岸的农业专家深入农业生产基地,为农民提供技术辅导和咨询服务。
      三、开展借鉴台湾农业经营管理经验试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我镇可以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道路,力争有所突破。当前市区都拟将我镇作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开展试点,探索有效的组织运作机制,引导合作社规范生产,共同营销,共创品牌,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的作用。要鼓励和引导宦溪镇满堂香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捷坂精品蔬菜基地、板桥村台湾兰花推广种植基地等这些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它们与合作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支持它们搞好良种和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争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做出效益。
      五、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合作。吸引更多的台湾高端农业企业来我镇投资,打造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名牌农产品。借鉴台湾发展品牌农业的经验,加强品牌农业交流。鼓励和引导台资农业企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辅导产销组织统一品牌、打造品牌和推介品牌。
      总之,有目共睹的是,闽台农业合作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同时为来闽台商的再创业提供了新的天地,为台湾农业拓展了发展空间,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增进了两岸之间的了解。宦溪镇作为福州市晋安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其发展态势符合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符合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建设部署,符合两岸农业产业合作发展规律,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作者:晋安区宦溪镇党委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