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08-11-13 16:23:4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据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2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就福州市晋安区而言,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在晋安区51万人口中,外来人口达23多万,其中多数都是农民工。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城市中众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都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外来农民工已经成为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不应被忽视的社会群体。而其子女接受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问题也日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关注。近年来,晋安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一、我区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基本情况
晋安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农民工来我市就业,要求在晋安就学的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数也快速增长。目前晋安区51万人口中,流动人口占了约23万人。这些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2006—2007学年已有2.6万名左右外来务工子女在晋安区中小学就读,占全区在校学生数的58%,另有5000多名在晋安区民办中小学就读。其比例高、数量多已占各区之首。今年根据上级要求,我区专门安排了51所中小学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到目前为止,全区公立中小学接纳外来务工子女达26122人。
二、做好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主要举措与做法
晋安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关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把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当作职责,把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当作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且将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保障工作制度和机制,妥善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始终把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接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能力,走出了一条务实、有效的新路。
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晋安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经常召开办公会议、专题会,研究、部署农民工子女的组织入学和教育工作,适时协调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区委、区政府每年均通过招聘招考等方式及时调整安排150名中小学教师补充到教学第一线,及时添置教学设备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同时,区直有关部门也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例如,公安部门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农民工子女的有关情况;发展改革部门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财政部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每年投入1195万元用于添置学校教育教学设备;投入1300多万元对在晋安区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实施“免学杂费”及“两免一补”(免杂费、免农村学校教科书费、补助农村学校伙食补助等);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增加教师编制经费,拨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400多万元。人事、编制部门根据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每年新增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数与本地学生数一起纳入学生数增长率来核定教职工编制,核定教职工编制数随着生源数的增加而逐年增加,在政策上确保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增长对师资增长的需求,有效解决了外来农民工子女生源突增与师资需求之间的矛盾。
2、精心部署,规范运作。每学年开学前,区教育局都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如及时召开中小学校长会议,教育工委会议、局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该工作,并出台《晋安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晋安区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须知》,规范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规定。目前,全区所有的公立不满员和基本满员的51所中小学都敞开大门,通过扩大班生数、班级数,紧急添置课桌椅、教材,及时补充教师等多种方法,尽最大努力接纳农民工子女。如鼓山新区小学一年级在原来4个班的基础上,又增加2个班,红光小学增加了1个班。对于学校无法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上报给区教育局后,由教育局农民工子女办公室予以统筹解决安排入学,并按规定免收借读费,仅此一项,全区中小学就免收农民工子女借读费2000多万元。
3、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满足农民工子女人学要求,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以满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投入数亿元资金,通过新布点建设、接收与整合资源,先后在鼓山镇新建鼓山苑小学、鼓山新区小学,在岳峰镇新建晋安第五中心小学等一批新校。目前仍在加紧建设金城小学、日出东方小学、区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一批新布点学校。同时,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对农村、街道完小实施改扩建工程,如对古城小学、横屿小学、前屿小学、井店小学、赤桥小学、洋下小学、晋东小学等一批城郊结合部小学进行改扩建,以提高接纳农民工子女的能力。此外区政府还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力度,如每年都固定筹资25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校补充配置150面磁性无尘黑板,100台视频展示仪。仅2007--2008年筹措6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一次性按标准齐图书;筹资近3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校分批配置电脑,新建学校“校园网”,全区中小学实现“校校通”,使全区所有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区政府正加大力度为班班建多媒体教室而筹措资金,目前全区已有23所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建成160间多媒体教室。
4、挖掘潜力,立足主导。每年区教育局都认真摸底,做好农民工子女人入学预测工作,充分发挥公立学校主渠道作用。区教育局要求凡是有接纳能力的公办中小学,都要敞开大门热情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做到让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并及时将这些学校名单在《福州日报》、《福州晚报》上公布,欢迎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同时要求学校对来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要做到“三个一视同仁”、“三个特别照顾”、“三个灵活办理”:即对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入队入团等方面要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学习困难者、家庭经济困难者、生活不便者要给予特殊照顾;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在收费、入学、转学等方面给予灵活办理。目前,辖区内公立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其中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数占全区农民工子女总数的80.7%。
5、开设通道,提供服务。为方便农民工子女入学,我区专门开设 “绿色通道”,成立农民工子女入学协调小组办公室及教育窗口,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由各社区(村居)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工作小组的任务是做好动员、组织、督促本辖区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摸清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动员未入学的到社区、村居登记,并报区教育局。在晋安区,农民工可以向工作小组,也可直接向区教育局报名登记,并领取“入学卡”。区教育局按农民工的暂居地,就近安排到附近未满员的学校,农民工凭“入学卡”直接送子女到学校报名入学,其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一样的待遇。“绿色通道”的开通,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提供了便捷之路。
6、大胆创新,寻求突破。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通过大力整合,腾出公办小学来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创办了第一所省教育关工委挂牌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前屿小学。此外,我们在晋安区经济重镇鼓山镇和火车站地区的茶园街道,整合红光小学、晋东小学等公立学校,开办专收农民工子女的“外来工子女学校”。由政府举办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在办学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推动、辐射作用,得到了广大农民工家长及子女的欢迎,满足了农民工家长在本地区工作和子女就学的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目前在以上三所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达1200多人。
7、积极探索,扶持民办。在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放宽准入条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农民工子女的学校。2006年以来,先后审批了社会力量兴办的山越外口小学、站北外口小学和春晖外口小学、长河路小学等4所小学,同时将区域内接受农民工子女的未审批民办学校也纳入我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范围,并以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民办学校实行区、乡镇(街)、社区(村居)“三级、三层面、三条线”的“三三制”管理意见,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农民工子女学校担任教育督导员,全力扶持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
8、育人为本,扶贫助学。针对农民工子女特殊群体及其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特殊问题,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民工子女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建立农民工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健全农民工子女档案、实施责任帮扶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整体素质。每年都从扶贫助学基金中拨出专项经费15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就学,并发动全区机关干部捐献一日工资,专项用于扶贫助学。积极开展“名校带民校”活动,从教育管理、教科研、德育活动等多方面开展“手拉手”活动,如去年我们评选出的“十佳校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都到农民工子女学校开设一场专题讲座、上一堂公开课、举办一场班队活动。又如西园中心小学、新店中心小学、岳峰竹屿小学等公立学校与山越外口小学、站北外口小学、春晖外口小学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捐资帮助困难学生。目前,全区没有一个农民工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去年以来,省、市领导袁荣祥、陈桦、朱华同志等来我区调研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时,对我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公办学校布局尚无法满足外来工子女就学需求。由于大量外来农民工来榕务工,目前现有的教育资源还无法做到全部满足这些外来工子女就学的需求。以晋安区为例,鼓山、新店、岳峰、王庄、象园等一些外来务工居住密集的片区内的学校生源严重爆满,学校接收条件能力有限。近年来晋安区每年几乎都投入几千万元建设一所新学校,虽然现在布局调整新建学校也有多所,但远水难救近火。同时,外来务工子女也有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但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有限,彼此之间存在矛盾还将十分突出。
2、教育经费存在较大困难。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从2008年春季开始,所有义务教育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外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同样享受免除学杂费的政策。经初步测算,仅此一项我区财政每年就必须再承担约2000多万元的教育经费,导致接收大量外来务工子女的晋安区压力极大。特别做为区一级财政,要全部承担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如生均公用经费、教育教学设备投入、学校改扩建、师资增加等压力是非常大,2008年区财政仅教育安排的预算资金就达2.2亿多元。公立学校新学年实行免除学杂费后,估计会有大量的外来工子女要求到我区公立学校就读,那负担就更为繁重。
3、师资出现严重紧缺、教育设备投入困难。大量外来务工子女到晋安区就读,导致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区每年都通过公开招考予以补充教师150名左右的教师及增加教师编制等办法,但大量外来工子女涌入就学仍使得我区在师资调配、教育教学设备投入、教师工资、福利等方面捉襟见肘。
4、外来务工子女无序入学给正常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大量的外来务工子女涌入我区,其流动性大,学年初根本无法预先估计掌握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这严重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招生计划和管理秩序,如新学年招生计划数的预测、课本的征订、学校设备(如课桌椅)的添置、教师配备等。同时其在转学、学籍管理、控辍及德育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还有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原有学习地区、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的差异,给学校课改及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一定困难。
5、对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缺失,监管乏力。社会力量办学学校存在着招生随意性大,虚假广告宣传,导致招生规模严重超编;学校接送车辆管理混乱、超载严重;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不符合相关规定;学校校舍存在安全隐患以及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教师资格不达标等问题。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
四、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加紧制定有关外来工子女入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
2、由于大量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挤占了我区九年义务教育资源,如生均教育经费、教学设备等,为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建议对大量接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区域给予专项的教育转移支付。
3、由于接收大量外来务工子女,造成部分学校生源爆满,急需对原有校舍实施改扩建及调整学校布局,但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建议财政要予以专项经费支持。
4、建议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籍实行单列管理,并建立符合实际的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以利于充分调动基层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5、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民办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总之,近年来晋安区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继续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区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基本情况
晋安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农民工来我市就业,要求在晋安就学的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数也快速增长。目前晋安区51万人口中,流动人口占了约23万人。这些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2006—2007学年已有2.6万名左右外来务工子女在晋安区中小学就读,占全区在校学生数的58%,另有5000多名在晋安区民办中小学就读。其比例高、数量多已占各区之首。今年根据上级要求,我区专门安排了51所中小学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到目前为止,全区公立中小学接纳外来务工子女达26122人。
二、做好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主要举措与做法
晋安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关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把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当作职责,把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当作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且将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保障工作制度和机制,妥善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始终把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接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能力,走出了一条务实、有效的新路。
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晋安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经常召开办公会议、专题会,研究、部署农民工子女的组织入学和教育工作,适时协调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区委、区政府每年均通过招聘招考等方式及时调整安排150名中小学教师补充到教学第一线,及时添置教学设备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同时,区直有关部门也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例如,公安部门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农民工子女的有关情况;发展改革部门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财政部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每年投入1195万元用于添置学校教育教学设备;投入1300多万元对在晋安区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实施“免学杂费”及“两免一补”(免杂费、免农村学校教科书费、补助农村学校伙食补助等);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增加教师编制经费,拨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400多万元。人事、编制部门根据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每年新增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数与本地学生数一起纳入学生数增长率来核定教职工编制,核定教职工编制数随着生源数的增加而逐年增加,在政策上确保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增长对师资增长的需求,有效解决了外来农民工子女生源突增与师资需求之间的矛盾。
2、精心部署,规范运作。每学年开学前,区教育局都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如及时召开中小学校长会议,教育工委会议、局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该工作,并出台《晋安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晋安区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须知》,规范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规定。目前,全区所有的公立不满员和基本满员的51所中小学都敞开大门,通过扩大班生数、班级数,紧急添置课桌椅、教材,及时补充教师等多种方法,尽最大努力接纳农民工子女。如鼓山新区小学一年级在原来4个班的基础上,又增加2个班,红光小学增加了1个班。对于学校无法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上报给区教育局后,由教育局农民工子女办公室予以统筹解决安排入学,并按规定免收借读费,仅此一项,全区中小学就免收农民工子女借读费2000多万元。
3、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满足农民工子女人学要求,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以满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投入数亿元资金,通过新布点建设、接收与整合资源,先后在鼓山镇新建鼓山苑小学、鼓山新区小学,在岳峰镇新建晋安第五中心小学等一批新校。目前仍在加紧建设金城小学、日出东方小学、区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一批新布点学校。同时,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对农村、街道完小实施改扩建工程,如对古城小学、横屿小学、前屿小学、井店小学、赤桥小学、洋下小学、晋东小学等一批城郊结合部小学进行改扩建,以提高接纳农民工子女的能力。此外区政府还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力度,如每年都固定筹资25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校补充配置150面磁性无尘黑板,100台视频展示仪。仅2007--2008年筹措6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一次性按标准齐图书;筹资近3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校分批配置电脑,新建学校“校园网”,全区中小学实现“校校通”,使全区所有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区政府正加大力度为班班建多媒体教室而筹措资金,目前全区已有23所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建成160间多媒体教室。
4、挖掘潜力,立足主导。每年区教育局都认真摸底,做好农民工子女人入学预测工作,充分发挥公立学校主渠道作用。区教育局要求凡是有接纳能力的公办中小学,都要敞开大门热情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做到让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并及时将这些学校名单在《福州日报》、《福州晚报》上公布,欢迎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同时要求学校对来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要做到“三个一视同仁”、“三个特别照顾”、“三个灵活办理”:即对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入队入团等方面要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学习困难者、家庭经济困难者、生活不便者要给予特殊照顾;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在收费、入学、转学等方面给予灵活办理。目前,辖区内公立学校在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其中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数占全区农民工子女总数的80.7%。
5、开设通道,提供服务。为方便农民工子女入学,我区专门开设 “绿色通道”,成立农民工子女入学协调小组办公室及教育窗口,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由各社区(村居)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工作小组的任务是做好动员、组织、督促本辖区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摸清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动员未入学的到社区、村居登记,并报区教育局。在晋安区,农民工可以向工作小组,也可直接向区教育局报名登记,并领取“入学卡”。区教育局按农民工的暂居地,就近安排到附近未满员的学校,农民工凭“入学卡”直接送子女到学校报名入学,其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一样的待遇。“绿色通道”的开通,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提供了便捷之路。
6、大胆创新,寻求突破。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通过大力整合,腾出公办小学来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创办了第一所省教育关工委挂牌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前屿小学。此外,我们在晋安区经济重镇鼓山镇和火车站地区的茶园街道,整合红光小学、晋东小学等公立学校,开办专收农民工子女的“外来工子女学校”。由政府举办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在办学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推动、辐射作用,得到了广大农民工家长及子女的欢迎,满足了农民工家长在本地区工作和子女就学的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目前在以上三所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达1200多人。
7、积极探索,扶持民办。在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放宽准入条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农民工子女的学校。2006年以来,先后审批了社会力量兴办的山越外口小学、站北外口小学和春晖外口小学、长河路小学等4所小学,同时将区域内接受农民工子女的未审批民办学校也纳入我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范围,并以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民办学校实行区、乡镇(街)、社区(村居)“三级、三层面、三条线”的“三三制”管理意见,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农民工子女学校担任教育督导员,全力扶持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
8、育人为本,扶贫助学。针对农民工子女特殊群体及其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特殊问题,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民工子女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建立农民工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健全农民工子女档案、实施责任帮扶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整体素质。每年都从扶贫助学基金中拨出专项经费15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就学,并发动全区机关干部捐献一日工资,专项用于扶贫助学。积极开展“名校带民校”活动,从教育管理、教科研、德育活动等多方面开展“手拉手”活动,如去年我们评选出的“十佳校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都到农民工子女学校开设一场专题讲座、上一堂公开课、举办一场班队活动。又如西园中心小学、新店中心小学、岳峰竹屿小学等公立学校与山越外口小学、站北外口小学、春晖外口小学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捐资帮助困难学生。目前,全区没有一个农民工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去年以来,省、市领导袁荣祥、陈桦、朱华同志等来我区调研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时,对我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公办学校布局尚无法满足外来工子女就学需求。由于大量外来农民工来榕务工,目前现有的教育资源还无法做到全部满足这些外来工子女就学的需求。以晋安区为例,鼓山、新店、岳峰、王庄、象园等一些外来务工居住密集的片区内的学校生源严重爆满,学校接收条件能力有限。近年来晋安区每年几乎都投入几千万元建设一所新学校,虽然现在布局调整新建学校也有多所,但远水难救近火。同时,外来务工子女也有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但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有限,彼此之间存在矛盾还将十分突出。
2、教育经费存在较大困难。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从2008年春季开始,所有义务教育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外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同样享受免除学杂费的政策。经初步测算,仅此一项我区财政每年就必须再承担约2000多万元的教育经费,导致接收大量外来务工子女的晋安区压力极大。特别做为区一级财政,要全部承担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如生均公用经费、教育教学设备投入、学校改扩建、师资增加等压力是非常大,2008年区财政仅教育安排的预算资金就达2.2亿多元。公立学校新学年实行免除学杂费后,估计会有大量的外来工子女要求到我区公立学校就读,那负担就更为繁重。
3、师资出现严重紧缺、教育设备投入困难。大量外来务工子女到晋安区就读,导致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区每年都通过公开招考予以补充教师150名左右的教师及增加教师编制等办法,但大量外来工子女涌入就学仍使得我区在师资调配、教育教学设备投入、教师工资、福利等方面捉襟见肘。
4、外来务工子女无序入学给正常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大量的外来务工子女涌入我区,其流动性大,学年初根本无法预先估计掌握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这严重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招生计划和管理秩序,如新学年招生计划数的预测、课本的征订、学校设备(如课桌椅)的添置、教师配备等。同时其在转学、学籍管理、控辍及德育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还有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原有学习地区、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的差异,给学校课改及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一定困难。
5、对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缺失,监管乏力。社会力量办学学校存在着招生随意性大,虚假广告宣传,导致招生规模严重超编;学校接送车辆管理混乱、超载严重;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不符合相关规定;学校校舍存在安全隐患以及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教师资格不达标等问题。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
四、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加紧制定有关外来工子女入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
2、由于大量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挤占了我区九年义务教育资源,如生均教育经费、教学设备等,为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建议对大量接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区域给予专项的教育转移支付。
3、由于接收大量外来务工子女,造成部分学校生源爆满,急需对原有校舍实施改扩建及调整学校布局,但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建议财政要予以专项经费支持。
4、建议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籍实行单列管理,并建立符合实际的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以利于充分调动基层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5、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民办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总之,近年来晋安区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继续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晋安区教育局 陈 林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