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历程研究
2008-11-18 16:08:00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的发展思路。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结合国情、省情提出了多种发展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从福建现实出发,依靠山海资源来发展,通过建设“八大基地”,积极开发山地和海洋资源,让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由于没有把福建放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时空背景下去认识,没有把福建放到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对接的意义上去认识,自身发展战略定位一直未能明确,结果近些年福建的发展与周边省份的差距有所拉大。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福建人民更加重视从“经济区战略”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深入分析福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优势。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南与广东省接壤,西连江西省,东濒台湾海峡;全省海域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同时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福建也是我国重要侨乡和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海外闽籍华侨华人达800多万人,港澳两地闽籍同胞80 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闽台两地关系特殊。从经济条件看,福建人口达到3000多万人,经济总量居全国中上水平,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联系,福建与周边区域经济交往频繁,福建及周边地区已稳定聚集一定规模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是一个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区域内具有很强集聚性,资源、产业链、市场实现合理整合和分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地域。2004年初,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从福建实际出发,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明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延伸两翼(闽东北、闽西南)、对接两洲(长三角、珠三角),拓展一线(沿海一线)、两岸三地(台湾、香港、澳门),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努力构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促进和谐等9大支撑体系,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提早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发挥福建优势、加快福建发展的新思路,是服务全国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决策,是全省上下不断总结、探索、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在党中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凝聚全省人民、集聚各方要素、形成全方位合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阶段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省委批准实施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是: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海峡西岸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新步伐,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消费、投资、出口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总体部署是: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推动全省以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建立反腐倡廉和公正选人用人两个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认真落实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重大举措,着力构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谐社会等九大支撑体系;按照“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格局,努力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把握“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的工作要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保持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2006年,福建省委在总结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建设实践要领,全面实施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进一步指明了福建前进的方向。
在党的十七大之前,我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着力回答和解决什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什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建设什么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问题。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定位日益明晰,效应不断显现,氛围日渐形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阶段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发挥独特优势,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着力回答和解决了怎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就是用科学发展的先行来推进海西建设,用发挥福建独特对台优势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来推进海西建设。建设两个先行区,就是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对台优势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提升。其中,科学发展起决定、根本性作用,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依靠发展,也促进发展。两个先行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中。建设“两个先行区”是在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凸显了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意识,明确了新的发展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任务、方向和重点。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两个先行区”的延伸和拓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提升这一人类认识规律的生动体现。针对怎样加快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问题,省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行深入调研,正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特点,遵循发展规律,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提出了“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两个先行区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四求先行”切合发展实际,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深化、提升和拓展了近年来省委提出的一整套工作思路,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围绕贯彻中央决策部署,40多个国家部委或央属企业对海峡西岸的支持不断加大。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07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1284亿元,增长26.8%。
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深化项目带动,实施品牌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为到2017年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结合国情、省情提出了多种发展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从福建现实出发,依靠山海资源来发展,通过建设“八大基地”,积极开发山地和海洋资源,让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由于没有把福建放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时空背景下去认识,没有把福建放到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对接的意义上去认识,自身发展战略定位一直未能明确,结果近些年福建的发展与周边省份的差距有所拉大。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福建人民更加重视从“经济区战略”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深入分析福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优势。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南与广东省接壤,西连江西省,东濒台湾海峡;全省海域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同时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福建也是我国重要侨乡和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海外闽籍华侨华人达800多万人,港澳两地闽籍同胞80 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闽台两地关系特殊。从经济条件看,福建人口达到3000多万人,经济总量居全国中上水平,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联系,福建与周边区域经济交往频繁,福建及周边地区已稳定聚集一定规模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是一个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区域内具有很强集聚性,资源、产业链、市场实现合理整合和分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地域。2004年初,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从福建实际出发,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明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延伸两翼(闽东北、闽西南)、对接两洲(长三角、珠三角),拓展一线(沿海一线)、两岸三地(台湾、香港、澳门),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努力构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促进和谐等9大支撑体系,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提早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发挥福建优势、加快福建发展的新思路,是服务全国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决策,是全省上下不断总结、探索、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在党中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凝聚全省人民、集聚各方要素、形成全方位合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阶段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省委批准实施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是: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海峡西岸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新步伐,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消费、投资、出口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总体部署是: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推动全省以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建立反腐倡廉和公正选人用人两个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认真落实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重大举措,着力构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谐社会等九大支撑体系;按照“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格局,努力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把握“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的工作要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保持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2006年,福建省委在总结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建设实践要领,全面实施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进一步指明了福建前进的方向。
在党的十七大之前,我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着力回答和解决什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什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建设什么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问题。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定位日益明晰,效应不断显现,氛围日渐形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阶段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发挥独特优势,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着力回答和解决了怎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就是用科学发展的先行来推进海西建设,用发挥福建独特对台优势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来推进海西建设。建设两个先行区,就是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对台优势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提升。其中,科学发展起决定、根本性作用,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依靠发展,也促进发展。两个先行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中。建设“两个先行区”是在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凸显了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意识,明确了新的发展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任务、方向和重点。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两个先行区”的延伸和拓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提升这一人类认识规律的生动体现。针对怎样加快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问题,省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行深入调研,正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特点,遵循发展规律,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提出了“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两个先行区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四求先行”切合发展实际,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深化、提升和拓展了近年来省委提出的一整套工作思路,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围绕贯彻中央决策部署,40多个国家部委或央属企业对海峡西岸的支持不断加大。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07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1284亿元,增长26.8%。
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深化项目带动,实施品牌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为到2017年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福州四十中学 张惠萍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