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农业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008年为农民办理21件实事

2009-03-03 15:52:2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农业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将为农民办实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8年农业部决定为农民办理21件实事。一年来,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21件实事全部完成,取得了积极成效。

  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在3万个村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民学员150万人。对350万农民开展转岗转业培训,转移就业310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8%,转移就业后农民月均增收近300元。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实际招生136268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组织5000多名农业专家,1.51万名技术员,在全国306个县,培育了28.6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14万周边农户,大力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步伐。

  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配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全年落实投资4500万元,为粮食主产县,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县,广西、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及青海、甘肃、云南三省藏区县农技推广部门配置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88辆,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能力。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125个示范项目单位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指导和推动安徽等8省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直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试点工作。指导青岛农业大学筹备成立合作社学院,指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面向合作社负责人开展中专学历教育。

  加快“三电合一”工程建设。组织编制《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建设资料汇编》,对试点单位人员进行培训。全年共搭建1个省级、19个地级和89个县级信息平台,着力加强了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三品”。全年在贫困地区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526家、产品1563个,绿色食品企业362家、产品955个,有机食品企业169家,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27个;认定134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新建33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共带动农户103.7万户;减免标志使用费共计4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经济持续协调良性发展。

  补助和服务建设50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全年中央农村沼气投资达到60亿元,支持建设了4万个基层服务网点、200多处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和50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并提高沼气项目补助标准。据测算,500万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可增加农民工收入25亿元,增加国内需求200亿元。

  在青海等四省藏区及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实施太阳能温暖工程。投资8830万元为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及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农牧民安装太阳灶237635台,安装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18533台,为839个无电村安装太阳能光伏科技书屋839套。另外,还为甘肃省83所小学改造建设了27200平方米太阳能校舍。

  免费为1.2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规模进一步扩大,补贴资金由上年的9亿元扩大到12亿元,项目县(场)由上年的1200个扩大到1861个,免费为1.2亿农户提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覆盖作物由粮、棉、油向蔬菜、果树等经济园艺作物扩展。据初步统计,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9亿亩以上,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共计减少不合理施肥量120多万吨。

  免费赠送农药管理知识小册子1万本和挂图8万张。基本做到了每个农药生产企业有一本小册子,每个村、每个农药店有一张挂图。据统计,今年全国共印发各类宣传资料600万份;中央和地方媒体进行了4000多次农药管理年的新闻报道;各地培训农药行政执法人员2万余人,农药生产企业人员5590人,农药经营人员17万余人,农民230多万人。

  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科技服务。在湖南等10省区组织开展了“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科技减灾促春耕”行动。行动期间,研究制定了蔬菜、油菜、甘蔗、马铃薯、果树、茶叶等重点作物的灾后管理技术100多项;10省区100个县科技小分队,深入灾区评估灾情,组织专家进行会商6299次,细化技术管理、补种改种及设施重建方案1万余个。

  帮助100万户农民改良生猪品种。25个项目省区共计授配母猪850万头,验收确定3268个供精单位,3.4万头种公猪,若按每头能繁母猪增加产仔一头、每头仔猪300元计算,项目实施为养殖者增加收益约27亿元。经过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的商品猪销售价格提高,平均每头肥猪利润增加20-50元。

  为150万户奶牛养殖户提供优质冷冻精液。组织完成对180余万户奶农的450万头奶牛进行人工授精配种工作,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通过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每户奶农可节省90元左右的冻精成本,同时减少60元钱的配种费用。通过项目实施,受益农户得到改良母牛180万头,每户奶农增收2000~3000元。

  继续实施“以机代牛”工程。中央财政投入“以机代牛”补贴资金4.3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投入1600多万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约13万台(套),13万农户受益,血防重点疫区县机耕水平平均提高7.23个百分点。实施“以机代牛”工程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防止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着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在水稻产区建设了100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县,带动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2008年全国新增水稻机插面积800多万亩,机械化栽植水平比上年提升了2个多百分点,超过13%,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3%。

  兽药安全使用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在《中国兽药杂志》和《中国兽药信息网》设立专栏,刊载兽药法律法规及兽药质量抽检通报等。编发资料,向四川等4个地震灾区发送《地震灾区重大动物疫病紧急防疫用疫苗使用手册》,组织编印《兽药安全使用500问》、《兽药质量快速识别和安全使用手册》和《三聚氰胺小知识》,刻录《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光盘,发往上海等9省市。开展现场咨询,提供技术辅导。

  开展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宣传。组织专家撰写并印制《布鲁氏病、结核病防控知识问答》宣传册1万册,免费发到全国各地。编印《布鲁氏病、结核病防控知识宣传挂图》1万套,及时免费发放到地震、洪水灾区。拍摄“警惕人畜共患病”电视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播出。将该片制成光盘,免费发给广大农牧民,确保宣传效果。

  开展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和对接活动。新建或改造中小型马铃薯贮藏窖41座;改造柑橘酶法去皮和脱囊衣产业化示范生产线1条;新建花生GAP种植示范基地2个,花生米、花生油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示范生产线2条;新建或改造高效节能热风蔬菜脱水示范生产线13条。举办8期培训班,共培训各类人员1000多人。在湖南、宁夏和青岛举办了3次大型科企技术对接活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为植胶农场和农户提供优质橡胶树种苗。2008年,落实天然橡胶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000万元,补贴植胶面积24.6万亩,约占全国当年植胶面积的1/4,为植胶农场和农户提供800万株优质橡胶树种苗,海南、云南和广东三省植胶区共4000多个植胶农户(或农工)享受到补贴政策。种植的橡胶良种化达到100%,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努力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分别与浙江等省区共同举行大规模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活动,投入资金3.11亿元,比前一年增加17.8%;增殖放流各种鱼类、虾蟹类、贝类等共计197亿尾(粒),是历年来放流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随着增殖放流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衰退的水生生物种群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渤海和黄海北部部分海域多年不见的中国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渔汛又逐步形成,浙江、福建部分近海海域也重新出现一定规模的大黄鱼野生群体。

  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活动。2008年中央财政启动了渔业互助保险补贴试点项目,在沿海七个重点渔区组织实施。项目实施一年来,各试点地区累计承保渔船12664艘、渔民21332人,共收取互保费5544.33万元,完成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109.03万元。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