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合奇县:在抗震救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9-04-30 16:24:0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阿合奇县相继发生了“2·20”5.2级地震和“4·19”5.5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县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把抗震救灾作为实践的第一战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也是该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一直念在嘴上、记在心里的经典。“2?20”、“4?19”地震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所学、所感应用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中来。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学习实践活动的践行者。
灾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等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第一速度!克州党委书记闫汾新,州长帕尔哈提·吐尔地等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克州党委常委张华中,副州长鲍广途等领导带领克州军分区、民政、地震、扶贫等相关部门赶赴灾区一线,转移安置和慰问安抚灾民,安排灾民生活,指导开展救灾工作。该县紧急作出部署,快速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指挥部,科学决策,靠前指挥,全面协调抗震救灾工作,并下设9个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县级领导担任,实行分片负责制,迅速赶往各乡(镇)、场、边远牧业点进行灾情排查,力争把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全力以赴开展紧急大救援。该县坚持把抗震救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的实践,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在抗震救灾中,突出以生命为先,县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特别讲大局、特别讲奉献、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积极带领灾区群众投身到抗震救灾一线,发挥了巨大能量,赢得了灾区人民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力量。各乡(镇)党委、各村党支部快速作出反应,不等不靠,发动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干部,进村入户,查勘危房,组织群众开展自救,积极转移受灾群众,妥善安置灾民。针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牧业点,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分批分组骑马越山涉水到牧业点查勘灾情,展开救援工作,并不间断向上级汇报灾情,为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采取救援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急行动起来,身先士卒,奋战在第一线,把抗震救灾作为学习、检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战场,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等60个,参与党员530余人,积极带领受灾群众一起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全力以赴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开展紧急救援行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危房排查力度,及时将在危房内居住的受灾群众进行转移安置,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积极对乡镇学校校舍、医院的损毁情况作进一步排查,对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校舍、住院部坚决不予使用,全部搬离,转移到临时搭建的帐篷和公共安全场所,确保受灾群众及学生、病人的人身安全,努力做到无一疏漏。驻县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员与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转移受灾群众、抢修房屋,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该县坚持把受灾群众安置这个当务之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之一,突出以安民为重,及时将326户1597人转移到县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及抗震安居房等安全场所,并发放了粮油、棉被、大衣等救灾物资,做好了集中安置点的防疫及消防工作;同时,全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款150余万元,全部用于抗震救灾,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不挨冻、不挨饿。按照安民为先的要求,自治区民政厅紧急调拔了200顶帐篷和400床棉被,克州民政局向灾区紧急调拨了300床棉被褥、200件大衣;县民政局将100吨煤、72.9吨面粉、20吨大米、10吨清油等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妥善安排了受灾群众生活,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和灾民的衣、食、住。切实加强防疫防灾,县政府及时组织救援工作组进村入户,全面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检测、防范和对公共设施的安全鉴定和恢复、除险,严防各类次生灾害发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按照“两个全覆盖”的要求,积极组织一线党员干部深入灾区群众,与他们掏真心、讲真话,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认真做好思想引导、情绪疏导工作,加强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和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好社会秩序,确保灾区社会安定、人心稳定。在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一手抓组织灾后自救,及时对因地震造成的3357套危旧房屋时行了拆除,并选派6名村镇规划助理员积极协助乡镇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和抗震安居房建设;一手抓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积极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农牧业生产,努力做到两促进、两不误。(杨龙)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