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09-05-06 22:03: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又作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农村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农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必须注意把握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新任务和群众的新期待,因势利导,常抓不懈。从2007年初闽清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农村持续开展以推进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始,我们对如何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农村群众渴望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文明成果,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针对我县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投入不足、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重点突出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典型,培育一批乡村和企业“文化样榜”。两年来我们先后培育了60个示范点。其中县级10个村、10个企业、乡镇示范点40个村、2008年起全部为县级示范点。根据“培育典型、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8次召开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以及汇报会,不断推动和深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对各乡镇、村、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是突出投入,建设一批农村文化阵地。县财政投入160多万元对白樟、云龙、池园等8个乡镇文化站进行改造建设;投入260多万元,建设省市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8处,县级全民健身路径点29个,共分布66个村,对60个示范点的图书室进行援建。在加大县级投入的同时,乡镇村两级也在加大投入,据了解池园、白樟一些重点乡镇每年投入文化体育建设的经费达100多万,其中民间资金占一半。
      三是突出活动,培养农民健康向上的“文化习惯”。根据各个乡镇不同情况和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特点,做到“尊重意愿、积极引导、城乡互动”。全县至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县瓷乡艺术团为龙头,组织乡镇文艺骨干、村组织文化农业户建成三级宣传文化网络队伍,自编自演各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135场次。“乡村激情广场”大家唱、健身舞、农民合唱团等文化活动载体如雨后春笋在城乡推广普及。积极开展农村放映工程和千场电影进农村工作,2008年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398场,行政村电影放映覆盖率达100%。此外,我们以宣传十七大,服务新农村为主题,开展送“理论下乡”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农村政策法规咨询、理论研讨、文明创建、先进评选、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爱好群体的需求,促进了农村的和谐。
      四是突出创新,创作一批乡土文化作品。以“爱我闽清、争做奉献”为载体,组织本县“秀才”以农村和谐文化为基调创作出一批快板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编写了15本反映闽清民情、民俗、民风的故事、散文等书籍,制作《站在新世纪转折上的黄乃裳》电视宣传片,邀请省作家、词曲作家来我县创作具有闽清特色的诗歌、散文和歌曲,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学、文艺作品和电视宣传片出炉。为我县开展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提升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品位。
      二、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与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三个不”:
      一是有限的财政投入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近年来一些乡镇政府在文化投入上有了明显增加,但与其它产业比仍显得“弱势”,个别乡镇财政本身就很困难,根本无法投入文化建设项目,有些乡镇主要领导重视的,主动去整合一些社会资源来共建,也收到一定成效。但有些地方等靠要思想严重,文化建设上没什么作为,也没有什么实际投入,很难满足农村文化建设需要。
      二是乡村之间和乡村与企业之间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经济基础好的村与经济基础差的村、平原与山区、乡村与企业之间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全县整体推动文化建设的进展。
      三是部分村级班子领导和民营企业的老总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搞文化建设既费时间、又花经费;既出不了增长数字、又看不到直接效益;有的地方和企业既不组织开展相应的文体活动来满足群众和职工的需求、又对上级文化下乡活动毫无兴趣、怕麻烦,找各种理由推托,使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文化成果得不到共享。
      三、继续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考
      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破解农村文化发展的难题,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重点抓“四个着力点”:
      1、抓认识,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调整文化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基层党委、支部要明确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与构建和谐新农村、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去统筹,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舍得在人、财、物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使文化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协调,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定期研究部署农村文化工作,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各级班子考核内容,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2、抓规划,提高农村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重视做好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把文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整体之中,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在硬件上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人口变化情况,作科学合理的安排。如中心乡镇,必须要建哪些馆和一些文化活动场所,小规模乡镇可考虑综合统筹文化场所。文化场所要尽量安排在乡镇中心地带和群众方便参与的地方。村级文化体育方面设施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则上应尊重群众意愿,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帮助什么,让基层和农民自己做主。在软件方面,要重视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根据各个阶段和不同地方的要求,提供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化帮助。做到阶级性与经常性文化活动相结合,反映现实农村生活文化的内容与挖掘培植地方传统文化题材相结合,面上与点上文化活动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组织文化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整合文化资源,形成资源共享。
      3、抓品牌,体现乡土文化的时代性。文化如同经济等其它项目一样,也需要打造品牌,发挥文化品牌效应,进而发展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今年开始县委决定倾力打造闽清文化“三宝”,一是文庙文化。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着手恢复文庙部分功能。孔庙经修缮后免费向民众开放。倡导儒学人人可知,人人可行的大众学问精神,展示孔子平凡、平易、平和的精神,让大众体会仁德、体会和谐。二是礼乐文化。陈祥道、陈旸纪念馆,始建于宋代(2001年重修),馆内保存着《礼书》150卷、《乐书》200卷(样书)。这两部著作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陈旸所著的《乐书》是一部带有综合性著作,它涉及对古代《经书》中有关音乐文字的解释,乐律理论、乐器图说,这本书是我国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本音乐百科全书。我们要组织寻找陈旸谱写的乐章,聘请名家整理,组成古典乐团演奏等,再现礼乐文化的真谛,感受礼乐文化魅力。三是祠堂文化。祠堂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地方性家庙。我县现有各姓氏祠堂156座,大部分保留完好 ,可以因势利导,古为今用,让先进文化走进祠堂。同时我们还可进一步挖掘陶瓷文化、侨乡文化,注入时代元素,把传统地域文化打造的璀璨夺目,从而提升全县文化品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抓队伍,适应农村文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随着社会各项事业协调稳步推进,文化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如何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统筹文化发展、改善文化管理,推动文化繁荣,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现有基层的文化方面的人才参差不齐,不尽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强充实、调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瓷乡艺术团建设,加强与省市专业团队挂钩联系,建立协作关系。同时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文化领域各方面的领导和经营管理等人才,以适应文化建设的需求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协管员的管理与培训,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作者:中共闽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郑子升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