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静山上保留生产点 山下建设居民点
2009-05-07 15:42:3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全国最大的亚高山高寒草甸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天山中段南麓,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由于该地区持续干旱少雨、季节性放牧不合理以及蝗虫鼠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遭到严重破坏,牧草覆盖率下降到45%左右,影响了南北疆生态平衡,导致畜牧业发展缓慢,牧民生活普遍贫困。
消除巴音布鲁克牧民贫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巴州和和静县党委、政府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06年,州、县党政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引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探索和制定出了以 “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为总体目标的综合治理巴音布鲁克生态环境恶化、牧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系统工程,即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整体搬迁和插花搬迁安置牧民1400户6738人到农区,减牧139万只绵羊单位,围栏草场1010万亩。
为确保巴音布鲁克生态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州、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巴州颁布《开都河源头暨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条例》和编制《巴音布鲁克草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五年总体规划》,成立州县两级巴音布鲁克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州县50多个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定点帮扶。全力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组织实施退牧还草、水利灌溉、人工增雨等一系列综合性草场治理工程。2008年,投入资金1.07亿元,围栏草场507.8万亩;投入资金1.37亿元,在巴音布鲁克建设寄宿制学校、中心医院、敬老院、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山上保留生产点,山下建设居民点”的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06年以来,搬迁牧民556户1946余人,其中贫困户440户1540余人,成功减牧90.5万只绵羊单位。投入资金8580万元,在农区建成高标准抗震安居房556套,并配套完善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集中组织搬迁牧民发展生产,给牧民分配耕地13793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部分搬迁牧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并组织搬迁牧民开展劳务创收,实现了牧民“能搬得下来、稳定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巴音布鲁克草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草原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增强,草场“三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退化草原面积从牧民搬迁实施前的1010万亩减少到2008年的900万亩;高寒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15个百分点;产草料平均亩产量(干草)从46.37公斤提高到 73.3 公斤,提高 58.07%。畜牧业经济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和生态安全型转变,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980元提高到2008年的2760元。
巴音布鲁克草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巴音布鲁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而且对巴州乃至新疆的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新疆生态治理进程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石坚)
长期以来,由于该地区持续干旱少雨、季节性放牧不合理以及蝗虫鼠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遭到严重破坏,牧草覆盖率下降到45%左右,影响了南北疆生态平衡,导致畜牧业发展缓慢,牧民生活普遍贫困。
消除巴音布鲁克牧民贫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巴州和和静县党委、政府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06年,州、县党政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引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探索和制定出了以 “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为总体目标的综合治理巴音布鲁克生态环境恶化、牧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系统工程,即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整体搬迁和插花搬迁安置牧民1400户6738人到农区,减牧139万只绵羊单位,围栏草场1010万亩。
为确保巴音布鲁克生态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州、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巴州颁布《开都河源头暨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条例》和编制《巴音布鲁克草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五年总体规划》,成立州县两级巴音布鲁克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州县50多个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定点帮扶。全力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组织实施退牧还草、水利灌溉、人工增雨等一系列综合性草场治理工程。2008年,投入资金1.07亿元,围栏草场507.8万亩;投入资金1.37亿元,在巴音布鲁克建设寄宿制学校、中心医院、敬老院、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山上保留生产点,山下建设居民点”的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06年以来,搬迁牧民556户1946余人,其中贫困户440户1540余人,成功减牧90.5万只绵羊单位。投入资金8580万元,在农区建成高标准抗震安居房556套,并配套完善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集中组织搬迁牧民发展生产,给牧民分配耕地13793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部分搬迁牧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并组织搬迁牧民开展劳务创收,实现了牧民“能搬得下来、稳定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巴音布鲁克草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草原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增强,草场“三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退化草原面积从牧民搬迁实施前的1010万亩减少到2008年的900万亩;高寒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15个百分点;产草料平均亩产量(干草)从46.37公斤提高到 73.3 公斤,提高 58.07%。畜牧业经济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和生态安全型转变,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980元提高到2008年的2760元。
巴音布鲁克草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巴音布鲁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而且对巴州乃至新疆的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新疆生态治理进程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石坚)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