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涪城区: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纪实
2009-05-21 15:17:07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初夏时节,走进涪城大地,走近涪城的山山水水。在这里,一年之前因“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满目疮痍的情景已逐渐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落成的结构坚固、风格各异、样式新颖的永久性农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排排高大整齐、宽敞明亮、设计美观的标准厂房在昔日的荒山野岭间拔地而起,田野里夏粮丰收在望……
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绵阳涪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区委、区政府始终将“科学重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取向,牢固树立“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灾后重建与加快发展并重,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切实把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贯穿恢复重建全过程,把恢复重建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引擎,使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增强涪城加快发展能力的过程、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农房重建:通过科学规划提升总体水平
安民之要在于安居。在“5.12”大地震中遭受重灾的涪城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始终将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全区永久性农房建设全部纳入科学规划并严格落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地推进全区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此举不但一改过去农村居民居住点散乱、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这一难题,而且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全区人口、产业和城镇布局。
去年以来,涪城区通过科学规划,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房屋建设的无序和散乱,全面提升了农房建设与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达到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点“有一个整体的风貌,有一个基本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一个基本完善的服务体系,有一个文化娱乐场所”的标准。在灾后重建中,龙门、金峰、磨家、关帝、玉皇等乡镇,结合灾后永久性农房重建和产业发展,建立集中农村居民安置点633个,集聚农村居民16614人。
记者在涪城区龙门镇中脊村灾后永久性居民集中安置点采访时,该村四组70岁的吴显义老人指着新建的楼房欣慰地说:“地震过后新修的居民点硬是规划得好,修得好,大家都集中在一起居住,不光办事方便了,并且生活也比以前更方便了。”
截至目前,涪城全区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已完成规划选址 11820户,占重建户数的100%;已动工修建11820户,占重建户数的100%;已竣工10467户,占重建户数的88.6%。
产业发展: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
涪城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全区域发展”理念,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把加快产业发展始终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上档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快速协调互动发展,努力培育涪城未来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力促全区经济增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科技城进程中实现全区域统筹发展。今年1—4月,全区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31.89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6.42亿元,同比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55亿元,同比增长26.8%。
产业园区是优化资源配置、吸引产业集聚、形成协作配套的基础平台。去年以来,涪城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绵阳科技城产业定位,举全区之力,不断加快全区重点打造的城郊金家林军转民配套产业园、石塘现代专业市场产业园等四大特色产业园区的道路、水、电、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作用,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今年力争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
位于城郊乡金家林村的军转民配套产业园,主要发展以军转民配套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精密机械加工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该园区规划面积4500亩,预计总投资50亿元。园区建成后,预计入驻企业将在20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税收将达到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在1万人以上。在目前已经签定正式入园投资协议的10家企业中,四川吉龙机电科技、绵阳精锐数控、川西电缆等已通过总平面布置设计报审,正在进行厂房及办公楼场所施工图设计和地勘等工作。入驻标准厂房的重庆和业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已将标准厂房内的电器线路安装完毕,已安装10吨重的行车一台,另一台5吨重的行车正在安装,待行车安装完毕即可吊装机器设备。
时下,主要发展各种非农专业批发市场和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石塘现代专业市场产业园,主要进行市域、省域及西南区域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的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及加工产业园,主要发展生猪、土鸡养殖和畜禽产业加工的关帝生态养殖产业园等其余三个特色产业园区,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和产业发展等各项建设。
目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正在涪城逐步形成。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逐步深入,呈现大幅增加态势,今年1—4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1.51亿元,同比增长2.73倍。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5.13亿元,同比增长4.66倍;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7.60亿元,同比增长28.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9.01亿元,同比增长3.56倍。
在抓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涪城区立足地处绵阳科技城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现代商务流通在优化全区经济结构、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提升城市品味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提出了创“一流商务环境,一流购物环境,一流宜居环境”的工作要求,确定了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的发展目标,加快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增长。
结合灾后重建,全力抓好全区34个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项目的实施。对列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主食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加大招商引资,落实项目实施主体,主动把各项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今年,全面启动建设了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项目26个,竣工项目8个,完成实物工作量60%以上。去年以来,涪城共为区内商贸流通企业向上争取国家、省、市支持资金589.4万元。涪城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跟踪协调和服务力度,大力引进知名品牌和大项目、优质项目到涪城投资发展。去年以来,全区第三产业共计引进项目110个,先后引进了成都人民商场、摩尔玛梅西百货、茂业百货、民源物流等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三产企业。
据了解,今年1—4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5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5.19亿元,同比增长21.6%;餐饮业4.21亿元,同比增长25.0%。全区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档次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
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当前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涪城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三大中心工作”之一不放松,结合灾后重建,围绕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突出抓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重点,扎实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全区城乡共同繁荣。
“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涪城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去年以来,全区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家,省、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6亿元;新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个,带动发展商品基地25万亩,带动区内80%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市场网络体系已经在全区初步形成。
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涪城区把水、电、气、路、电视光纤等基础设施统筹安排,同步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群众。截至目前,全区新建与整治涉及全区15个乡镇的各类水利工程共计4996处,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75亿元,解决了全区农村1.13万名群众和0.4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为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以来,涪城区努力克服大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区仍然建成通乡油路或水泥路8.1公里、通村公路39.2公里、硬化机耕道45公里。如今,全区100%的乡镇、90%的村都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均开通了城市公交车,全区基本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半小时经济圈”。
为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涪城区投入大量财力,完成了全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舒适的医疗服务。同时,采取“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和“建立城市惠民医疗体系”等政策措施,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去年,全区累计为城乡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用193.07万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涪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自去年5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截至目前,全区95.06%的农民群众已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受益农民达29433人次,政府补偿金额达1091.67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给农民带来了较大实惠。
城乡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去年,涪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93元,比上年增加905元,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的目标,比2003年增长71.2%,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今年一季度,全区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213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元,增幅达17.1%。(蒋威权)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