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党旗在农村高高飘扬

2009-05-21 15:12:14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5月的开干齐处处呈现出一派的繁忙景象!

  在田间地头、蔬菜大棚、村民院落……,一面面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在明媚的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一首首感人的“爱民曲”。他们正是被广大农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和“引路人”的新疆奎屯市开干齐乡的党员干部。

  扬起农牧民致富的风帆

  “我们要努力建设 “让城里人向往”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新农村,让农牧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开干齐乡党委书记尼岩青曾在 2007年8月上任之初“狂傲”地说出了这句话,而今天,这句话得到了充分验证。

  开干齐乡是新疆奎屯市惟一一个乡,成立于2000年,全乡4个行政村,农牧民1256人,由哈萨克、蒙古和汉族组成,87%以上为哈萨克族,其中一部分是从青海省格尔木返回新疆的牧民,长期过着“遂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能力差,构成了这些农牧民的一大特点,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为尽快使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开干齐乡新新一届领导班子大胆提出了实施“六个一”工程(一户新增一头优质奶牛、一户一个温室大棚、一户一亩果园、一户种植10亩特色经济作物、一户养殖100羽家禽、一户一名劳动力转移)。大力推进棉花、辣椒、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力争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1500元。这一消息在全乡很快传开,原听说就摇头的村,此时来“应战”的农牧民挤破了头。为确保农牧民丰产丰收,在加大对农牧民技术培训的同时,乡党委、各村支部党员干部分斗渠、包片区,定责任、定目标,开展了丰产攻关和党员帮扶活动,对品种、灌水、施肥、防病治虫等技术进行一包到底指导和服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年该农牧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人均纯收入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58.9元,同比增加1050元,增长30.8%。

  围绕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带”建设目标,乡党委投资160万元建成了 3200亩农牧民自耕地节水滴灌工程,惠及了广大农牧民;投资250万元,计划实现户户通沼气,目前已建成沼气池170座;投资1150万元新修的18.2公里城乡公路及14.56公里通村柏油公路已投入使用;投资125万元对开干齐村、高疙瘩泉村和梧桐树村共计100户农牧民的住房进行抗震加固;投资600万元的人工湿地工程已开工建设;投资3720万元的新农村示范区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

  积极引进和筹措资金在乡村分别建起了46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和农牧民文化活动室、农民技术学校、图书室。成立了乡农牧民文艺演出队,,每月组织演出不少于2次,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乡党委书记尼岩青自豪地说,如今在农村,妇女跳舞健身,男人打篮球娱乐,老年人下棋看报已形成风气,通过这些活动,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理解多了,吵架少了;文明家庭多了,赌博现象少了,尊老爱幼、文明和睦的良好社会风气越来越浓。

  撑起农牧民保护的伞

  唐加力克、别克扎提等一批都是从青海格尔木迁来的哈萨克族农牧民。看着别人种植特色农作物渐渐鼓起了的腰包,无钱投入、无技术保障,又怕担风险的的他们只有把“望地兴叹”的话儿深深埋在心底。

  “一定要让农牧民都有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这是乡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上谈论最多的话题。

  2009年,春耕备播工作一开始,4个村的农牧民积极准备春耕农资。但唐加力克、别克扎提等一些农牧民却迟迟没有行动。这可急坏了乡党政班子领导。书记尼岩青、乡长托汗别克等班子成员共9人,立即驱车赶往开干齐村、梧桐树村、高疙瘩泉村,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逐个敲开贫困户家的门,询问情况,了解实情。在此基础上,分别在4个村组织召开农牧民大会,分析原因,讲清道理,为解决农业生产难题“问诊”,为经济发展“把脉”,为农牧民增收“开良方”,进一步统一乐农牧民的思想。承诺乡政府垫付20余万元,帮助贫困农牧民购买种子、菜苗、薄膜、滴灌带,支援春耕生产。为把农牧民的事情办实办好,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商,筹划申报惠农工程项目。为农牧民争取到蔬菜大棚建设补助金30万元,借款150万元,用于参加农业保险,确保受灾农牧民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与市科技局联手聘请10位农业技术专家,免费为农牧民提供棉花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大棚蔬菜、家禽养殖、牛羊育肥等内容的技术指导;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基金购买了10000棵果树苗,无偿分发给农牧民,帮助他们发展庭院经济。争取到贷款1260万元,兴建9000亩农牧民自耕地节水滴灌工程,为粮食增产和农牧民增收提供保证。

  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为全乡低保人员69户应保尽保,全年285人发放低保金50587元;为全乡907名农牧民进行了城镇医疗保险,总金额达74057元,让农牧民也享受到了同城市人相同的就医待遇,解除了后顾之忧。

  4月28日,大雨引发的洪水致使别列克齐村的棉田、水利灌溉设施被冲毁,部分农户的住房被淹,损失较重。乡党委书记尼岩青、乡长托汗别克第一时间带领“党员突击队”赶赴现场抢险救灾,堵坝拦洪,挖渠排洪,疏散群众,转移农业生产资料,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为农牧民群众挽经济损失100余万元。灾后,又及时召集会议,研究补救措施,组织受灾群众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并提供了优质良种。乡机关党员干部主动帮助受灾农牧民补种、扶苗、重播,还举行了为灾民捐助活动,共捐款5220元。

  5月16日,170户农牧民自发给乡党委、政府送去了三面写有“情系农牧民”、“人民公仆为人民”、“党恩似海深、民心永难忘”的锦旗,感谢为他们挽回了170多万元的损失。其原因是去年,奎屯市开干齐乡少数民族农牧民将口粮田和经济田种植了棉花。但在6、7月份正值棉花需水关键时期,供电方农七师电力公司及奎屯供电公司却对该乡实行限停电,使棉田无法正常浇水,农牧民思想情绪波动较大,针对这一现象,乡领导一边出面与供电单位协商,一边出资购买了发电机,组成“党员抗灾自救服务队”,帮助和指导农牧民进行抗灾自救,与农牧民同吃在地头,同干在田间。经过全体党员辛勤劳作,为农牧民减轻了一些损失。尽管如此,这175户少数民族农民的棉田因受旱而减产。为此,乡政府替农牧民聘请律师,寻找证据,垫付律师费,出面与法院协调沟通,最终农七师电力公司、农七师电力公司奎屯供电公司一起告上了法庭,并打赢了官司,为农牧民挽回了损失,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拿到补偿款的农牧民奔走相告,梧桐树村农牧民木合亚提激动地说:“乡党委、政府是我们的靠山,乡领导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呀!”

  开启农牧民致富之门

  开干齐乡的一些农牧民原先过的是“遂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能力差,技术严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

  “致富先富脑”。为尽快改变这一线现状,开干齐乡不仅在各村建立了500余册图书的图书室,还配置了电视影碟机,远程电化教育设施。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9名农牧业科技工作者为全乡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结合农牧民实际需要,组织农业、林业、灌溉、质保、气象等部门在田管期间到田间地头召开现场会,指导农牧民科学管理;还利用科技之冬,以远程教育教学为载体,利用冬闲时每天主动到村远教站教授返青牧民所需技术,为返青牧民进行科学规范的农业种植和奶牛养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截止目前已有1800余人次接受了种养殖技术培训。实行了农业生产指南、春播工作台帐、田管条田卡、农牧民诚信档案等各项登记档案,这一措施有效避免了农牧民在生产中管理上的失误,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了多层次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双证制”预备劳动力培训力度,创新农民素质培训项目,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梧桐树村的哈萨克族农牧民玛哈苏提汗,就是一位通过乡里的技术培训,依靠科学养殖,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典型。他一年的家庭均收入达20多万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致富能手

  开干齐乡党员干部一心一意带领农牧民群众发展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农牧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一个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杨宝华)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