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召:人民调解员构筑城乡稳定第一道防线
2009-06-08 15:59:08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河南省南召县1500名基层党员干部,自愿当起人民调解员,他们活跃城乡,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他们大部分是植根乡村、队伍庞大、贴近群众,穿梭在邻里依靠两张如簧巧嘴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草根”族,构筑起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6月3日清早,南召县皇后乡朱庄村党员、民调主任吴运峰,登门来到本村西庄组朱建才家,叫来朱氏兄弟二人,就赡养母亲纠纷事件进行调解。朱家老大认为父亲在世时偏向弟弟,拒绝赡养母亲;老二手握父亲遗嘱,言明不用赡养老人,二人各执其词,吵得面红耳赤。吴运峰仔细审视了遗嘱后,指出里面条款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应属无效遗嘱。并运用换位思考的办法,让朱家老大谈谈自己抚养3个孩子是否体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道理,一席话让老大哑口无言,面露愧色,最终俩兄弟言归于好,当场签订了共同赡养老人的协议。
吴运峰顺利地调解了这场纷争,得益他刚刚从该县里举办的人民调解培训班上学会掌握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调解策略、技巧。“我从事民调工作9年多,共调处矛盾、化解纠纷485起,避免群体性械斗事件近20起,疏导化解越级上访事件1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但今年遇到一些问题棘手,办起来无所适从,越来越不适应形势政策。这次调解员培训真是场及时雨,我从中学会许多新的办法和窍门,做起调解工作更得心应手啦”。
据悉,端午节前后,南召县分4期对340个村(居)委中挑选出的700多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进行轮训,计划分批把全县1500名调解员培训完毕,让基层调解员熟悉调解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和熟练掌握一些调解技巧、策略和方法,全面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水平,让乡村调解员成为社会的“稳压器”、活跃乡村的农民“法官”队伍、农村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南召县把人民调解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南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注重加强对调解员的选拔和培养。为构建“大调解、大稳定”的工作格局,该县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城乡人民调解队伍,由群众推选那些德高望重、乐于奉献、热心调解、熟知法律知识的村民为人民调解员,在每个行政村设立4—6名专兼民调委员,全县共有1500多名村组调解员,其中356名首席调解员负责在各辖区排查问题苗头、化解邻里矛盾、消除疑难纷争,亲切地群众称他们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法官”。据统计,该县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农村调解员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多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为构筑一张“遍布城乡、网络健全、植根基层、贴近群众”的调解组织网络,该县在各乡镇、行政村分别设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各村民小组设立民调小组,完善健全了乡(镇)、村、组三级民调网络。并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先后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协调联动以及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每月各村组调解员把排查、已解决的各类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逐级上报,由乡镇民调委员会对热点、敏感问题进行预防和联合“会诊”,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纠纷不出乡镇”。
南召县人民调解员紧紧围绕“三农”问题,重点调解村民在土地延包、征地补偿、邻里纠纷等方面利益诉求问题,运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民主协商、换位思考等方法,采取分类施治,对症下药,依靠一张如簧巧舌耐心进行心理疏导,解开双方当事人的思想“疙瘩”,及时化解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在不伤感情、不失和气的情况下消除隔阂、化解矛盾。2005年,该县马市坪村白果村任某与吴某因地埂边一棵柳树的归属权问题发生争执,双方各持一词,吵嘴斗气,导致事态不断扩大。民调员张家富闻讯后,实地察看柳树生长的位置,又多次走访群众,给双方讲“和为贵”的道理,积极从中斡旋调解,最终此事得妥善解决,两家平息了怒气。
该县还实行民调承包责任制,对于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由乡镇召开调解联席会,进行“把脉会诊”,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调解,避免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扩大,尽可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的“第一道防线”。(廖涛 李长君)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