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内蒙古阿荣旗:“以民为本”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2009-06-30 15:47:22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从“亲民、为民、爱民、富民”入手,以立足农村实际、促进农业发展、富裕农民生活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根本,尊重民意,关注民生,体贴民情,顺应民心,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健康发展。

  亲民——全员共建谱新篇

  阿荣旗把农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在全旗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一是规范工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建立起旗委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各乡镇密切配合的创建工作模式,改变“单打一”的格局,形成了“大合唱”的氛围。二是细化工作目标。为增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把工作目标分解,分别制定标准和要求,逐项加以落实。三是严格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各单位帮扶共建机制、帮扶乡镇(村)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干部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自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全旗广大干部深入村屯一线,梳理热点、难点问题300多条,解决问题230余件,办实事197件,新增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岗位1012个,劳务输出10000多人,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农村特困群众3716人。

  为民——农村旧貌换新颜

  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各村屯的特点,聘请具有规划资质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有效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目前,全旗148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村屯规划。二是加快村容整治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五清五改五进”(清垃圾、清粪堆、清草垛、清路障、清院落,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散放散养,现代理念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村规民约进家)为突破口,扎实开展村容整治活动,加强村民的卫生知识教育,培养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消除脏、乱、差的现象。以建设“绿色阿荣”为目标,引导农民植树种草,实现村旁、路旁、渠旁、宅旁“四旁”绿化,提高庭院绿化率,美化居住环境。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和国家地方重点公益林启动工程,建立健全荒山绿化和村镇绿化体系,加大农村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开展“五荒”治理,严厉打击乱开荒违法行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以沼气、太阳能、风能等为重点,开发新型能源,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农村发展之路。三是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和引导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不断加强农村道路、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屯建设严格执行镇村“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鼓励农民建新拆旧,不断加快房屋建设步伐。同时,引导农民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逐步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屯,搬迁偏远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布局。

  爱民——“五型”农民本领全

  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培养学习型农民。以职业中专、成教学校、农广校等为依托,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建立村级书报阅览室,制定农民学习计划,形成了学习光荣、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二是培养技能型农民。通过党员电教家庭播放点,举办各类涉农培训班,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使每个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素质和技能,提升了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三是培养守法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普及法律基本知识,使农民基本了解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群众依法办事和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四是培养创业型农民。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创业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制定农民创业扶持政策,解决农民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的项目,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五是培养文明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明思想,铲除愚昧迷信和邪教,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造就“用语礼貌、行为规范、讲究卫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新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风文明。

  富民——小康路上天地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强旗富民。近年来,阿荣旗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乳、肉、豆、薯为主导产业和以种、鹅、蚕、南瓜为特色产业的农牧业产业格局,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马铃薯、高油大豆、肉类、商品奶源等一系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以来发放各种补贴1.6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22.05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257.1万头只,比2000年纯增206.74万头只,年均增长38.5%,牲畜总量跃居全市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5元,同比增长26.9%。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王建庭)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