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四川达州:气地携手崛起“普光新城”

2009-07-09 16:45:3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酷热的仲夏,满眼翠绿,装扮着普光每个角落,石化人怀揣着难得一见的江南美景,欣喜地忙活着自己承担的事业。井场里、管道旁、净化厂施工的现场中…到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当地的干部们时刻战斗在石化人的身边,哪里需要就冲锋陷阵在哪里,倾全力为普光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是油地关系融洽和谐,石化人与当地群众油水深情。

  拆迁创造奇迹

  流淌的洲河水,滋养着古巴人在红土地上创造的文明,连绵的大巴山,荡漾着万古遗风的土地迸发出的年轻活力。早在90年代以来,一口口高高的井架矗立在宣汉的乡村、田间,一座座高产井田陆续传出捷报。中石油在南坝、昆池、黄龙等地发现了高产井田,同时占据后河和中河位置的中石化也在毛坝、普光、黄金发现了更大的气田。于是普光气田成为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国家规划在宣汉县普光镇建设一座年可净化120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300万吨硫磺的净化厂,成为“川气东输”工程的气源地。

  发展的机遇到来了,宣汉沸腾了。为了支持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宣汉县委书记张礼忠、县长赵波等历届领导表达掷地有声,“我们要像当年支持红军那样支持国家建设”。

  选址在普光镇的净化厂,占地三千余亩,本是山丘的土地经过前百年来的耕作就显得那么金贵,然而马上又要被国家建设而占用,老百姓真的故土难移呀。为了顾“大家”而舍去“小家”,当地县、镇两级政府成立了气田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指挥部,派出了近百名干部上门为拆迁群众服务,通过政策宣讲和补偿落实到位,广大群众深明大义。2006年2月8日,涉及铜坎村7、8、9三个组的1162人首批拆迁群众的拆迁工作拉开了序幕,中石化要求25天完成的拆迁任务,在13天内全部完成,创造了石化部门在油气开发征地拆迁中的“宣汉速度”。到目前为止拆迁农户达3767户共11967人,拆迁房屋7024间共457万余平方米,兑现安置补偿款3亿多元,为气田的开发和净化厂建设创造了条件。石化部门的领导感慨地说,“是老区人民淳朴的民风和老区干部的优良作风结出的硕果”。

  爱心播撒希望

  2008年的最后一天,地处偏僻的普光镇塔垭小学的孩子们算是最高兴的一天,因为天天相见的石化叔叔给她们买了崭新的书包、文具等,让孩子们十分感激这些身穿黄衣服而叫不出名字的叔叔们。原来,担任普光103平台工程监督站现场监督员罗红斌路过该小学时,发现孩子们就学条件差,便萌生了救助这些孩子的想法。于是在该地工作的其他同志也十分响应,22名职工筹集了近千元现金购买了书包、本子等用具,亲自送到学校发放给每名孩子,并且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象这样捐款助学的事迹比比皆是,体现了石化人对老区教育的关心帮助和支持。2006年4月,战斗在普光气田开发的石化人看到山区教育的现状,特别部分家庭经济贫困而使孩子辍学时,中原油田西南工委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一场“爱心献普光”的捐款助学活动,短短一个月就捐款达到了16.7万多元。一笔巨大爱心数字,圆了众多孩子的上学梦。

  为了普光有一所教学质量较高、教学设施较好的中心校园,直接为普光人民受益,中石化的高层果断决策,投资2000万元援建该校。目前学校正在投入紧张的施工建设阶段,新学期开学时节就可以搬迁到新的校园上课。同时还捐资800万元改建宣汉县人民医院土主分院,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

  建设和谐气都

  面对老区人民的无私厚爱,中石化与地方政府加强了互动沟通联系,确保普光气田开发达到油地双赢。中石化投资1350万元办起石料厂、页岩砖厂和编制袋厂,让当地拆迁群众就地就业。还投资2800万元分别援建普光学校和县人民医院土主分院,目前正在顺利施工建设。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出行方便,先后投资3400元改造硬化了出口公路。6月28日,由中石化投资8000万元的宣汉龚家明月坝大桥破土动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净化厂一期工程马上就竣工投产,将年产商品气达到20亿立方,半年后二期工程竣工后可达到120亿方,年产硫磺3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近150亿元的的好机遇,宣汉县委、县政府按照“服务气田开发、建设普光新区”的总体要求,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建设“五区”的科学定位,即把普光打造成“新型工业集中发展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互惠双赢和谐油地关系样板区、安全维稳平安区、环保生态友好区”。同时邀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搞好整个普光新区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还得到了省发改委对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规划的批复,目前经济开发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

  普光气田大开发让沉寂千年的热土焕发了勃勃生机,一座崭新的工业新城正在大山里崛起。莽莽大巴山见证了宣汉这块红色土地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石化人与英雄的宣汉儿女共同谱写的和谐曲。(刘代刚、吴伟)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