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贵州施秉:“五个结合”着力构建新农村蓝图

2009-07-15 16:33:0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紧扣二十字方针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做好“五个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建好“三支队伍”相结合,促进生产发展。施秉县充分发挥全县农村科技“三支队伍”在培训新型农民、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组织三支队伍和三农服务团成员长期深入农户,通过“结对子”、“一助一”、“双带”等有效形式把队员与农户联系起来,积极组织、辅导、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全面提高群众的发展生产能力。双井镇龙塘村农业适用技术辅导员潘元智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的种植果树经验和自家种植的金秋梨园组织群众到现场观摩学习金秋梨嫁接、套袋和病害防治技术,提高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种植金秋梨的技能。在潘元智等人的带动下,该村当前种植金秋梨、柑桔、西瓜等果品面积达500余亩,年产销售金秋梨、桔子、西瓜30余吨,农户仅种植经果林一项户均增收600元。

  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促进生活富裕。认真贯彻执行县委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两种一养”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找准村级发展、农民致富的着力点,充分利用各类教学平台,采取集中播放光碟、邀请专技术人员面授、分散组织培训和利用基地现场培训等有效培训方式向群众传授适合当地的中药材、烤烟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并积极加强与公司、协会等机构、组织的联系,建立起了“公司+基地+远教+农户”、“支部+协会+远教+农户”等有效培训模式,帮助农村发展基础产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牛大场村立足本村种植中药材面积大,群众种植中药材积极性高的有利优势,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村两委主动与建在该村的三元威门药业公司联系,积极为农户争取定单种植,并与该公司一道把该公司的种植示范基地作为远程教育示范基地,对村民开放,组织药农到基地上现场学习培训。镇党委政府加强对中药材协会的引导和指导,与中药材协会一道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为药农长期开通培训的绿色通过。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方式,逐步规范了中药材、烤烟等主导产业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水平,增加了产量、质量和群众收入,使农民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目前,全镇调整优化农业面积3.6万亩,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烤烟种植面积达1.1万亩,预计年底两项产业可实现产值3700万元以上,农户户均增收超7000元。

  与传播先进文化相结合,促进乡风文明。各级党组织以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观念、法制观念、生育观念、家族观念等为切入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全面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利用远程教育信息多、传输快、方式新的优势,把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同开展适用技术、婚育、卫生和法制等专题讲座有机结合起来,选择针对性强、符合农村实际的学习课件供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与建设生态美丽家园相结合,促进村容整洁。积极组织群众搞好生态家园建设活动。城关镇的云台村和牛大场镇的紫荆村两新农村试点村以“三建”、“四改”、“四通”、“六化”为主题抓好“文明、生态、富裕”新农村建设。村组干部积极利用当代信息资源,广泛收集各地新农村建设资源,如浙江奉化腾头村、余庆的“四在农家”等典型,组织群众收看,为群众搞好村容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增强群众建设生态美丽家园意识。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两个村的“文明、生态、富裕”新农村建设进展十分顺利,两村新农村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建成了镶边公路3公里,硬化水泥路面1.5公里,硬化水泥坝子3000多平方米,建沼气池26口,改圈改厕26间,改厨18间,建花台6个,全面完成了通水、通公路、通电话。一个“走路不湿鞋、煮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的美丽家园呈现在人们眼前。

  与创新工作机制结合,促进管理民主。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学习外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指导各村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畅通群众参与管理的渠道,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进《村规民约》,提高群众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文明意识,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目前,全县85%以上的行政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村级组织管理民主工作的顺利开展。(唐元平)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