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城:“三民号”动车组带民走上科学发展高速路
2009-07-24 10:06:09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田间地头,产业服务小分队成员手把手教群众学科技:工厂车间,挂点包扶干部倾心为业主出谋划策;党员服务中心,领导干部悉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南城广袤农村大地上呈现出来的这种喜人景象,是该县在今年创建乡镇“三民”好班子活动中,构建“推行三项亲民服务制度、建立三项为民服务机制、实施三大富民服务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三三”服务体系带来的结果。
解难解到厅堂中
今年4月16日,该县株良镇骆家塘村村民骆六福因怀疑村小组组长骆友根在山林分配中处理不公,带领一家人手持木棍冲进骆友跟家中,双方剑拔弩张,一场械斗眼看就要发生。在这危急关头,正在该村村委会了解村民生产情况的驻村镇干部黄曦闻讯后,连忙赶了过去,在骆友根家中就地开了一个调解会。他从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山权分配的原则讲到了械斗的法律后果,最终打消了骆六福的疑虑,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事后,骆友根感激地说:“要不是驻村干部当时就在我们村里,及时予以调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干部驻村服务日制度,是该县在乡镇“三民”好班子争创活动中,推行的三项亲民服务制度之一,每个包村乡镇干部每周必须确定一天驻村入户,在生产一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上午“坐诊”,在所包村接待群众来访,解决问题;下午“出诊”,走访农户、企业和农业基地,了解村情民意;晚上“会诊”,由各驻村干部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汇总,集体研究解决。同时,该县还推出了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和纠纷调解限结制度,全县12个乡镇分别设立了接待室和群众诉求受理调解中心,行政村设立纠纷受理室,每天确定有一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接待来访群众,聘请有专职调解员对群众诉求的纠纷进行调解处理,限时办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该县聘请的162名调解员共调处纠纷360多起,各包村乡镇干部在生产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4260多件,架起了一座与群众心连心的桥梁。
做事做到心坎里
“现在可好了,我们出门再也不要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泥巴路了,镇政府筹资帮我们村小组修建的水泥路让大家心里惬意极了。”谈到今年的变化,该县沙洲镇曾家村桐家村小组村民尧木良高兴地说。在今年建立的三项“为民”服务机制中,该县沙洲镇通过“议事、立事、办事、评事”机制,公开确定为民办理16件实事,铺修村级水泥路20多公里、改造校舍6所,实现了100%行政村、95%以上村小组通水泥路,件件实事都乐在了群众的心坎里。与此同时,该县还建立起集中为群众办事机制和党员承诺服务机制,每个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针对性地选择1—2项力所能及的事项作出服务承诺,帮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每个乡镇设立一个为民服务中心,成立起乡(镇)、村、组三级为民办事代办员队伍,向群众发放连心卡,对村民和企业主委托代办的事项(包括民政、土管、城建、计生、财经等)进行全程免费代为办理。今年来,该县182名民事代办员共受理群众申办事项3462件,办结3298件,办结率为95.3%。全县有600多名乡镇党员干部公开进行了服务承诺,为民办好事、实事1800多件,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帮富帮到点子上
“要不是村干部周明华及时用高锰酸钾将我家西红柿的叶脉病治好了,那我家今年的经济损失就大了。”在谈到乡镇产业服务小分队的作用时,该县徐家乡白洲村村民周文水如是说。今年来,该县在深化“三项创建”活动中,着力实施了“产业服务工程、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农业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工程”三大富民服务工程,各乡镇结合本地的农业产业优势,分别将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按不同产业进行划分组合,成立起乡镇产业服务小分队,帮助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同时,采取“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支部+农业龙头企业”等模式,组建农村产业协会党组织,建立产业科技致富示范服务基地,向党员群众开展农业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帮助村组干部和群众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农业科学实用新技术。目前,全县已建立包括池蝶蚌养殖、蜜桔栽培、麻姑仙枣种植等产业服务小分队50多个,为群众提供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3200多人次。建立产业示范基地160多个,举办各种培训班30多期,培训党员群众5600多人,引领广大群众栽种蜜桔12万亩、养殖池蝶蚌1.3万亩、养殖鳜鱼2.8万亩,初步形成“东栗、西茶、南桔、北枣,城郊菜、山区毛竹”的产业格局。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