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扬州邗江: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2009-08-07 09:47:49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邗江区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满怀信心地向着“领先苏中、融入苏南,均量指标追赶宜兴、跻身苏南第二方阵”的目标进发。

  “产业集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四大板块空间整合、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力度,在不断提升城区板块、杭集板块、北洲板块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北山工业园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以园区建设和核心产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与全民创业为补充、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配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板块经济发展格局。邗江经济开发区将在培植壮大原有机电装备产业的同时,抓紧启动产业规划编制,重点突出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高科技产业,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城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扬州“智谷”,力争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杭集日化科技园要结合沪陕高速公路、泰李线建设,超前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园区配套中心建设,为加快新的国内外日化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集聚提供条件,加快打造中国优质洗漱用品生产基地。北洲船舶配套(重工)产业园将在加快现有大项目建设步伐的同时,依托现有大洋、中铁等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引进配套项目,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滨江卫星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滨江现代工业新城。实施“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和扶大扶优扶强战略,以各类开发园区为载体,以大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大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秀企业集中,加快培植300亿园区、200亿产业和百亿企业,汇聚四大板块之力推动规模总量突破,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力争通过2-3年努力,四大经济板块分别形成500亿元左右的产值规模。

  “双轮齐转”——增添经济发展后劲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按照“主导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要求,认真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做优做强车船重工、机电装备、数控机床等主导产业,推动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环节攀升,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政策,加大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培植与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和风力发电设备、船舶配套与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规模壮大、跨越发展,增添发展后劲。同时,大力培育规模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继续加大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裂变式扩张,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2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传统服务业改造转型,积极培育会展经济、楼宇经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业态。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催生新的技术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重创苏南等发达地区,而邗江绝大多数企业仍然运行良好,关键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于主要依靠品牌、质量、技术优势,而不是单纯靠人力、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全区各级不断增强“早转早主动”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应对复杂局面、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产业竞争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着力增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成套生产能力。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家与科技专家紧密结合,催生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切实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引进“创投”、“风投”主体,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素质人才、高科技企业支撑高水平发展。大力推动各类园区“二次创业”,创新发展模式,更多地引进高端人才、创业团队和创新成果,向科技创新型园区转;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速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向产业集聚转型。

  “城乡统筹”——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邗江率先基本现代化的战略抓手,作为“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强化统筹发展的理念,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方向,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加快城乡、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增强带动力。着力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大主城区商贸商务核心区推进力度,合理规划商贸布局,着力引进国际名品专卖店、精品商场、高档酒店和星级宾馆。及早谋划瓜洲、运西、槐泗的城市化推进思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卫星镇建设,提高支撑力。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大力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城市化为标准的杭集、北洲新型卫星城镇建设,高起点谋划北山卫星城镇建设,积极构建“一城三镇”城镇布局,着力形成布局合理、充满活力、带动力强的卫星城镇。加快小城镇发展,提升影响力。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增强接收辐射功能,实现与中心城区、卫星镇的优势互补。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连接城乡、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破解农村土地制约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现有建制镇、利用撤乡并镇后的老集镇,以推动农民集中居住为重点,严格控制农村零星新建房屋,将小城镇和中心社区打造成宜人宜居、生活便捷、就业方便、服务完善、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打造魅力新农村,激发内生力。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宅基地置换机制和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沿江150平方公里、沿湖200平方公里两大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各类农业特色园区,努力提升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层次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完善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和经济薄弱村转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