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江苏贾汪区:纾难解困“小着眼” 谱写民生“大文章”

2009-08-07 09:43:46

  江苏贾汪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扣“民生”这篇大文章,真情为民帮困解难,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实际成效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民生概念”。

  在这里:群众的生活难题解决了

  【场景】

  “来水了!”一句兴奋的报喜声引来欢呼一片。夏桥近8000户、4万多人的用水问题顺利解决了!

  据夏桥校东村居民杨振介绍:以前因历史问题,水厂供水长期不正常,居民吃水十分困难。每天都要提着水桶,到有水泵的邻居家里排队接水,每滴水都得省着用。居委会主任王广恩说:“我们借全区开展“你点题、我整改”专项实践活动的契机,点出了我们这道最大的“生活难题”。很快,区委区政府出面协调,紧急拨付资金40万元,新增了2台变压器,铺设400米管网。仅仅三天,困扰我们的吃水问题解决了!”

  【全景纵深】

  贾汪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开展“你点题、我整改”专项实践活动,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梳理出“问题清单”,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确保群众点题“个个击破”。

  “解决吃水问题”只是活动成效的一个缩影。在贾汪,类似的“为民解困”的实例还有许多。区广电局克服同旺小区地下管道布线安装难题,投入10万余元,添置现代传输设备,力保480户居民在7月1日前实现全部通线。区建设局针对祥颐园小区脏乱差的情况,投入20万元,协同夏桥办事处、区规划局、市容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依法对小区内私垦菜地、苗木、违章建筑进行清理,为居民打造优美、平安的生活环境。为做好夏季高峰期供水工作,区自来水公司积极开展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对设备三厂宿舍、民乐苑、建筑公司、广场小区等社区4000余米的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确保居民饮用水充足、安全。区公安分局、交通局接到群众对206国道客运站路口交通事故频发的反映后,迅速启动,联合开展整改落实。公安分局投资2万余元安装了四架黄闪交通信号灯;交通局投入5000余元,在路口四侧绿化隔离带增设4块安全提示牌。同时,两部门加大对客运站的安全监管,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极大的维护了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全区共收集整理群众点题96个,涉及相关执法、业务和窗口服务部门72个,涵盖了交通安全、市政服务、医疗质量、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市容环境等多个民生领域。目前,已落实56项,正着手整改22项, 18个复杂、长期问题已排定整改日程表。

  在这里:群众的致富道路铺就了

  【场景】

  江庄镇的郑莹原来在安徽省芜湖一家汽车制造厂打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效益锐减,郑莹不得已回家待业。今年5月,贾汪区组织召开“徐州贾汪—无锡惠山南北联手创业再就业招聘会”, 一次性提供8000余个岗位。郑莹很快和无锡一家涂装设备有限公司达成意向,实现了二次就业。“上班了!”小姑娘简洁有力的三个字成了新就业者最骄傲的宣言。

  家住老矿社区的张宏伟参加了区劳动保障局举办的计算机培训。完成学业后,他打算开一家广告公司,在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张宏伟凭借《再就业优惠证》获得5万元贷款,公司顺利成立,现在经营得红红火火,月纯收入可达6000元。“”

  【全景纵深】

  自金融危机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批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就业形势十分险峻。贾汪区紧紧围绕“保就业”这一重点工作,积极研究对策,多管齐下,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搭建就业平台。区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在立足本地、每月召开1次全区招聘会的基础上,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企业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搭建长期招工平台。今年全区城镇再就业人口达8000多人,对外输出万余人,比去年增加20%。

  开展技能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以奖代补”政策,充分利用区职教中心、江北青年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学校三个培训基地,开展缝纫、美容、美发计算机和数控车床等专业技能培训;依托全区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组织开办设施蔬菜、食用菌等高产栽培技术、生猪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选聘职能部门人员、专家教授、企业管理等人士开办创业技术培训班,为群众创业全线把关。据统计,今年该区共开办专业技能培训班13批次,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创业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近22000人、下岗职工2400余人。

  强化创业扶持

  加大资金扶持。该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就业,自筹资金不足部分,在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可以持《再就业优惠证》向商业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限额为10万元。着力减免行政规费。在工商、税务等方面进一步放宽行业准入限制、减免行政性收费,简化工作流程,让创业者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动作用,加大帮扶指导,提升创业成功率。

  强化重点帮扶。以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农户”及返乡农民工家庭为重点援助对象,精心组织“城乡就业援助百日帮扶”活动,免费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就业信息,确保就业困难人员优先推荐就业、“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农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目前已安排近万名援助对象实现就业和转移就业。在这里:群众的多彩生活展开了

  【场景】

  “再来一个!”贾汪镇人民广场人声鼎沸。来自马庄农民乐团、广场社区艺术团等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的近百名演职人员正用歌舞、相声、小品等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贾汪镇人民献上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

  【全景纵深】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群众的精神需求也逐步加大。贾汪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着力丰富其生活内容,为群众打造多彩、文明、健康生活。

  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强力推进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程,健全会议中心、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力度,投资590万元,通过新建、购置、置换等方式,完成7个乡镇总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的文化站建设工作,建成农家书屋30家,120个村建成文化信息基层服务点,构建起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

  加大“文化下乡”力度。组织马庄农民乐团、广场社区艺术团等20余个专业、业余文艺团体深入各行政村开展巡演,宣传新政策、提倡新风尚、讴歌新变化;抽调电影放映人员16名,组织6台数字电影放映机,选取农民群众喜爱的17部红色电影、教育电影,为全区122个行政村巡回放映。今年以来,该区先后送戏下乡27场,免费放映电影210余场,极大的丰富和愉悦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城区、乡镇体育基础设施,在城区建设以新“四个一”工程为主体的体育中心,内含一个标准的赛前训练场、一个10000座以上的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座室内标准游泳池和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投入60余万元在2个办事处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在城区19个社区居委会建设全民健身点;在行政村开展“百村体育健身工程”,为全区150个行政村(居委会)配备篮球架和乒乓球台,实现健身器材100%覆盖。

  在这里:群众的无忧保障实现了

  【场景】

  “谢谢党,谢谢政府!”当党员来到“空巢老人”李召娣家走访,并送上她第一个月的养老金时,老人拉着来访同志的手,激动地说:“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再也不担心养老了。”

  【全景纵深】

  贾汪区针对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弱势群体临时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三项救助”措施,切实为群众构建起一张无忧保障之网。

  大力实施“朝阳、晚霞”工程,列支700余万元为16岁以下的孤儿和90岁以上的老人定期发放救助金和养老金,并将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由现在的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1800元,集中供养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400元。

  集中开展“农村关爱工程”,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关怀力度,列支1500万元改善3.8万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食宿条件;组织“千名党员代理儿女”以村组为单位成立“助老小组”,开展挂钩结对工作,确不让一个“空巢老人”孤独。

  开展“圆梦助学”活动,成立“建平化工助学金”和“郑庆国助学金”,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和结对帮扶制度,支出25万元助学金,资助161名贫困学子顺利返校学习。

  将9333名失地农民全部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在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新增470万元专项支出为4185名关停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将资助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参合费用纳入新农合基金统一管理,最高补偿标准达到8万元。

  同时,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全区机关党员干部多次深入到城乡特困户、五保户家庭,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累计资助帮扶物资和资金超过110万元。(王琳 王春生 王素华)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