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浙江衢江:借力转型凸显特色促农增收

2009-08-21 09:15:3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衢江区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乌溪江库区脱贫致富工程的有利契机,依托市、区两级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扶持项目促农增收有效方式,借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在湖南镇创建了山地蔬菜、食用菌、农家乐、来料加工和毛竹丰产基地等7个市级特色专业示范村,惠及全镇3000多农户,在促农增收致富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建示范基地,突出特色化经营。以示范基地为依托,以传统农业为基础,通过对原有农林品种进行改良,调整产业结构,新建了一批高效示范基地:以朝书村、山尖岙村为核心的山地蔬菜基地4000亩(其中生姜基地1800亩)和高山西瓜基地1200亩;以里村村为主的新种名优茶基地257亩,老茶园低改基地500亩;以白坞口、周垄村为主的林地养鸡殖基地60000羽,杨梅、板栗、柑桔等经济林基地2000亩;以埂头、破石村为主的高效笋竹基地4000亩,毛竹低改6000亩,新种植毛竹基地500亩;以华家、东仓口村为主的食用菌200万袋;以上侣、金家山村为主的药材、苗木基地400亩。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结构,实行农业多元化生产,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

  组建农民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加强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先后成立了朝书村山地蔬菜合作社,华家、东仓口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湘思亲水园”农家乐协会等合作社,为该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引进加工企业,提升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不同形式的产业模式。2008年发展毛竹加工企业1家,毛竹加工户32家;引进茶叶加工企业1家,发展茶叶加工户2户,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5个,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绿色桥梁。

  创新“华家模式”,破解农业融资瓶颈。积极探索农村信贷新机制,配合金融机构做好低收入农户借贷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审核,并为农户寻求合适的发展项目,推进对符合条件农户的款项发放工作。全镇共计发放低收入农户贴息贷款500余万元。在融资模式上,华家村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统一贷款方式,向信用社申请贴息贷款200万元,既解决了一些群众因信用度低难以贷款的矛盾,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发挥帮扶专长,突破发展难题。2008年,市区两级机关干部在7个特色示范村已结对低收入农户434户,其中市级机关结对358户,区级机关结对76户;镇机关干部结对各联系村68户,村两委班子结对相应村95户。该区湖南镇积极主动做好对接工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因地制宜帮助集中村发展特色产业,着力破解建设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帮扶结对,有效地推动了特色专业村建设。衢州日报社发挥宣传优势,开展新闻帮扶,开展“朝书高山西瓜免费品尝”、“朝书山地蔬菜品牌征集”等系列活动,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为产业发展解决销售难问题。农家乐特色村岩家山村共整合农办、旅游局、环保局等部门项目资金115万元,提升了农家乐品位。山地蔬菜专业特色村朝书村共整合农办、蔬菜办等各部门项目资金17万元,建设了3个共130立方米的蓄水池,并配齐蓄微灌设施,解决了一直以来村里夏季缺水浇菜难问题。华家村通过创新机制和项目整合,共筹集297万元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完成防洪堤、道路路基、桥梁和5幢生产用房建设,目前已正式投产,预计年生产规模达到50万袋金针茹,实现了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产业经营。(严慧燕)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