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顺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09-09-11 09:49:39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顺庆区按照“开拓市场塑品牌、整合资源强培训、回引创业促发展、强化保障抓服务”的工作思路,做好劳务开发输出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区培训农民工2.38万人,转移劳动力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3亿元。其中劳务输出9万余人,劳务收入7.2亿元。
抓主体培育,带动劳动力转移。依托劳务大户带动输出。利用外出时间长、务工技能强、联系渠道广、影响力大的劳务大户,开辟稳固的就业渠道,组织带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目前,劳务大户带动输出1.5万人。依托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带动输出。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不断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充分依托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输出农村劳动力。目前,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带动输出3.2万人。依托培训学校订单输出。鼓励校企联姻,采取“培训学校+用工企业+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产业化模式,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目前,培训学校订单输出2.1万人。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输出。加强与用工基地联系,拓展劳务市场半径,扩大劳务输出。目前,政府部门已组织输出2.3万人。
抓素质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整合培训项目。围绕品牌专业、优势专业、紧俏专业,采取“统一培训计划、统一补贴标准、统一项目招标、统一培训要求”的办法,统筹实施“农民工培训”、“阳光培训”,“扶贫培训”等培训项目,优先培训贫困农民、失地农民、贫困居民,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免费培训5000多名失地农民,有3000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异地转移就业4000多名农民工。整合培训资源。在鼓励民间投资新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基础上,采取扶优淘劣的办法,筛选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有优势专业的作为劳务培训基地,充分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推进培训项目向优势学校和优势专业集中。目前,已整合新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南充职工大学、顺庆就业培训中心、潆溪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机构为培训基地。整合培训需求。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原则和“培训一门技术,介绍一份职业,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的思路,按照市场、企业和农民工的需求,采取校校联训、校企联训等方式,进行专业培训、就业培训、能力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目前,共举办34期专题培训班,已完成1.5万余人劳动力转移培训,总平人均月收入增收330元左右。
抓回乡创业,拉动劳动力转移。畅通融资渠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入股、市场运作”的方式,成立融资担保公司,通过担保公司担保、政府贴息的办法解决回引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目前,累计提供贷款担保金额1460万元,回引资金3700多万元,成功融资1.57亿元,协议融资7.9亿元。打造创业载体。邀请省内知名专家结合区情包装、储备利润高、风险小的优势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制度,以优势项目吸引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园区及社区就业一条街、专业批发市场,搭建创业平台,以优质的创业平台承载农民工回乡创业。目前,实施64个重点项目,建成2个工业园区、45个农民产业园区、4条就业一条街和5个专业批发市场,启动了1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目前,共计减免各种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8万余元。
抓权益维护,促进劳动力转移。强化维权救助。贯彻执行《劳动法》,完善农民工维权组织,开展维权行动,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和农民工维权救助站。目前,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200多万元。同仁乡农民工林春华,从区法院执行局法官葛显元手中领到拖欠的1280元工资时,连声感谢:“谢谢葛法官,要不是你们帮忙,我们的工资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强化用工信息服务。着力构建劳务信息网络、通过完善信息网络,构建城乡统一、开发的劳动力市场,及时为外出务工提供准备的用工信息,减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目前,提供用工信息8000多条,促进4000多名农民工异动转移,1000多名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改革城乡户籍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已对1455个一类、二类参保对象,42个三类参保对象办理了参保手续,共结报门诊、住院人次41084人,补偿农民工医药费1155万余元,实际补偿比例31%。
抓机制创新,保证劳动力转移。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开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劳务开发工作机构和维权组织,落实了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工作机构具体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工作推动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劳务开发目标分解到部门、乡镇,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劳务开发目标实现。建立社会关爱机制。完善互助帮扶制度,开展“关心留守儿童、争做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空巢老人”和“党员助耕”等活动,积极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制度,做好举家外出户和缺劳户的土地流转工作,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务工;建立建立农民工发展产业关爱制度,成立发展产业关爱资金,用于无偿救助和低偿支持农民工发展产业。目前,全区筹集发展关爱资金40多万元,已让58名农民工受益。(曾松林 邬谨)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