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湖北应城:用好四实招 走活一盘棋

2009-09-11 09:48:16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市县机关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市具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参学对象的复杂性、工作落实的艰巨性。应城市共有92个单位、8千多名党员参与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确保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高质量推进,并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活动结束之际,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在应城的实践进行了认真的回顾与反思。

  突出主题抓引导,保证活动方向的一致性

  活动伊始,我们确定了“膏都盐海古蒲阳,科学发展新应城”的主题,并在学习中突出于目标,在实践中贯穿于发展。

  ——“膏都盐海”的历史定位。应城置县有1500多年历史,石膏、岩盐的开采分别近500、150年之久。撤县建市后,“膏都盐海”的优势战略一度使我市经济驶入快车道,并跃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确定“膏都盐海古蒲阳”主题,诠释了应城发展对本地产业的传承。

  ——创新发展的现实抉择。伴随社会的飞跃进步所产生经济的万向型发展,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不集群、对资源过度依赖使应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为此,我们在传承优势产业的同时,寻机“完美转身”:培植壮大东部盐化工业循环经济走廊、中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西北部石膏深加工产业园、南部北部高产农田示范区、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抢抓机遇做强盐化产业;依托赛孚工业园“国牌”优势,做大精细化工产业;抓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协作配套,加快培植新的产业集群,实现“科学发展新应城”总目标。

  ——实践活动的统筹兼顾。此次全市92个单位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如果主题设置千篇一律,既不能体现特色,又难以激发群众热情。为此,各参学单位在全市的主题定位中找准自身坐标,紧密联系自身职能,各自形成了突出自身特点的主题。各单位的主题与全市的主题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开展的完整统一。

  思考: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只有突出主题,才能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和发展合力,保证学习实践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整体推进,赢得学习实践活动的“战略性胜利”。如果主题平淡,流于一般,就难以统筹兼顾,会造成学习实践活动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更无法形成推动“科学发展新应城”的整体合力。

  丰富载体抓参与,促进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努力扩大群众的参与,设置了16个不同形式的载体,把科学发展观用易懂、易行的方式体现出来,让群众感觉科学发展就在身边。

  注重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开展“我为应城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点击和跟帖达万余人次;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集中开展“三进”、“三访”活动,深入300多个村(社区),走访群众3670多户,12000多人;实施“从我做起,关注应城蓝天碧水”环保绿色行动,从市委书记到普通学生达14000余人参与其中。

  突出解决矛盾的针对性。在分析检查阶段启动的“应对金融危机,实施引擎行动”,突出保增长主题;实施的“从我做起,关注应城蓝天碧水”环保行动,突出保民生主题;集中开展的领导干部“三访”、“三进”农户活动,突出保稳定主题。这些实践载体的实施,较好地体现了“两促进、两不误”的要求。

  把握活动组织的操作性。坚持依靠群众开展活动,采取使用贯名权等方式,将16个活动分解到相关单位,把责任落实到人,时间安排到天,活动办公室具体搞好协调督办,16个实践载体有条不紊地实施,切实把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朝着“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目标不断推进。

  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铭乎于心,践之于行。要尽快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就必须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实施丰富的活动载体,让科学发展观见言见行见效。同时,学习实践是一个群众性的活动,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他们发动起来,让他们参与进来,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注重实践抓整改,增强科学发展的生命力

  我们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坚持突出实践特色,重点找准问题、破解难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查找问题求真。广开言路,广求民意,认真组织开展了 “双百双千”走访问计活动,走访代表、委员、党员干部、基层群众2800余人次,发放回收问卷调查表千余份,组织召开各类征求意见座谈会10余次,通过各种方式共收集意见486条,建议2452条,并按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了排序。

  ——解决问题求实。将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切实加以解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民生。投入2千多万元对全市22所中、小学校舍进行维修改造;投入1600万元兴建一所省内一流水平的社会福利院;投入100多万元对212个村卫生室达标“甲级”;投入1600万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3亿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投入帮扶资金680万元。到8月底共投入5.2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66.7%,一批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破解难题求诚。在市直机关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核制,推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模式,切实解决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向重点企业发放《政企联系服务卡》,开通服务企业的“市长、局长直通车”,努力解决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狠刹衙门作风。同时,组建维稳应急指挥中心,落实“151”联调机制,力保群体性事件、集体越级上访、群死群伤的治安灾害性事故、“@轮功”滋事事件为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案件明显下降的良好局面。

  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得实惠”,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做到察民情、化民怨、解民忧、排民难、顺民意,把民生问题作为“堡垒”重点攻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使科学发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在查找问题、破解难题、整改问题这一关键环节上做实功,学习实践活动就不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土壤”,就会丧失其生命力。

  强化氛围抓士气,激发活动开展的“原动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造舆论、树典型、剖案例,激发参与者和组织者共同推进活动开展的“原动力”。

  ——用浓厚的氛围发动人。活动之初,向全市党员发放“科学发展观活动倡议书”;在全市征集了25条标语口号,通过网络集中发布,各参学单位进行张贴、悬挂。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班编简报,各单位办墙报、专栏、电子屏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推出系列报道、跟踪报道和专题报道,努力营造浓烈的学习实践氛围,使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经济更发展的目标路人皆知,深入人心。同时,组织开展“科学发展在身边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用鲜活的典型激励人。组织专班人员深入一线挖典型,树榜样,全面推广。总结推广的“湖北应城采取四项措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典型经验,“人民网学习实践活动特色经验关注度排行榜”榜上有名。今年6月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进京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田子君,我们对其典型事迹进行了大力宣传;《湖北日报》登出的“农民利益放心间的应城市农业局执法大队大队长龙艳明”、《孝感日报》登出的“孝感市优秀法官、应城市陈河法庭庭长黄亦江”等先进典型,均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反响,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用身边的事例警示人。在简报上设立“暴光栏”,对破坏发展环境、影响社会稳定、损坏机关形象的作为进行暴光;针对整改落实阶段少数单位落实不力的现象,对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及时进行通报,并请新闻媒体跟踪报道整改落实情况;针对少数职能单位负责人“公车私驾”、“酒后驾车肇事”等违规违纪行为,在全市进行通报,以此警示党员干部“有所为、有所不为”。

  思考:营造浓厚的氛围,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入耳入心入脑,是保证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通过氛围鼓舞、典型激励、案例警示的宣传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激发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党员干部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科学的“有所为”。(廖俊波 陈国栋)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