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陇中土豆甲天下——甘肃安定科学打造“中国薯都”走笔

2009-09-17 15:46:22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金秋时节,花繁果硕。走进“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定西市安定区,仿佛进入了“马铃薯王国”,山里山外,沟沟坡坡都是即将收获的马铃薯,一派美好的丰收景象。

  从原始单一的种植方式到如今的种植地膜早熟马铃薯、专用脱毒种薯,从“灰头土脸”的编织袋到精美的各式包装,从“提篮小卖”到大批量专列发送,从以马铃薯充饥、小作坊加工到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和全粉、变性淀粉及休闲食品的畅销……安定区通过着力打造“中国薯都”,马铃薯产业全方位升级,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基地和全国马铃薯产业收入最多的县(区)。

  扩充总量、提升质量,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区(县)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是安定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结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着力实施地域品牌战略和产业提升战略,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中介促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五轮齐驱”,扩充总量,使马铃薯商品基地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格局。今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

  在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中,安定区为推动产业升级,坚持走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基地订单化的路子。全区各乡镇都建立了5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一些乡镇打破行政地域限制,建立了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全区致力于良种繁育推广和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的组培快繁,依靠现代农业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栽培方式,使马铃薯高淀粉型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起北部30万亩新大坪、东南部35万亩陇薯3号的良种基地,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大坪、渭薯系列、陇薯系列、专用薯系列等30多个品种。全区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各种标准化栽培技术,建起良种扩繁、优质商品薯和专用加工薯三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马铃薯等基地30多万亩,马铃薯机械化作业面积15万亩。区上还引导、鼓励、支持经销大户、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通过自建和投放良种、赠送农资等形式,发展订单基地,形成了种植户、经销商以及龙头企业三大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目前,马铃薯种薯企业、加工企业、协会会员共建立种薯基地、加工薯基地、市场鲜销薯基地达52万亩。

  壮大集群、延伸链条,崛起全国最大的马铃薯销售、加工基地

  如何有效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是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安定区积极破解马铃薯“卖难”问题,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马铃薯的销售工作上。

  区上一手抓对内联合,建设营销队伍;一手抓对外联合,占领终端市场。在对内联合方面,依托各级协会,以订单为纽带,采取“公司(销售大户)+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农民、经销大户、企业三大主体联合,生产、销售、贮藏、加工环节相互衔接,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对外联合方面,通过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合作,成立马铃薯联合运销办公室,按照政府主导、路地联运、协会运作的模式,实施“品牌+专列+团队”的经营策略,扩大终端市场规模占有效应。全区先后注册“新大坪”、“鲁家沟”等10多个商标品牌,获得了脱毒种薯原产地、绿色A级食品、有机食品、定西马铃薯原产地商标等国家级认证。在广东大朗、深圳、上海曹安、江苏南京、四川成都等终端市场建立了46个直销窗口,让本地营销大户直接挺进终端市场。同时运用“品牌+专列”的营销策略,向广州、上海、四川、天津等地发送了30多列马铃薯专列,使马铃薯在广州、成都等终端市场的占有份额达到85%以上,形成“稳定占领低端市场、巩固提高高端市场、研究开拓超级市场(超市)、逐步挺进国际市场”的营销格局。

  为了解决马铃薯在进入销售旺季时出现的阶段性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问题,安定区政府强势介入,确定销售指导价格。去年是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马铃薯价格不断下跌的实际,区上多次组团赴全国各地马铃薯主产区考察,连续召开鲜薯收购资金、市场体系建设、铁路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提出“集中采挖、设法贮藏、延缓上市、保价增收”的决策部署,通过广播电视、信息公示、告广大薯农的一封信等方式,把市场的供需形势、价格走势宣传到千家万户,把集中采挖、设法贮藏、延缓上市的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当市场价格趋于回升之时,区上相机决策,迅速提出“敞开收购、择机上市、淡吞旺吐、兵团作战、运作市场、均衡上市、保级保价”的营销战略。市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和区上63个收购市场的收购大户,按照政府调控目标和指导价位敞开收购,主动占领市场,迅速恢复了定西马铃薯在终端市场的占有份额和销售价格,实现了保价增收的目标,维护了广大薯农的根本利益。去年,全区外销马铃薯达4750个车皮,外销总量达50万吨。

  安定区坚持走马铃薯精深加工的路子,不断引进资金和技术,使马铃薯加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淀粉到精淀粉再到全粉、休闲食品、变性淀粉的历程,走出一条集群式发展路子。全区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薯条、薯饼等休闲食品生产能力达3000吨,水晶粉丝生产能力6000吨,初步形成“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种植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全国马铃薯产业收入最多的县(区)

  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安定区经济总量大为扩充。2004年马铃薯产业产值仅为4亿元,到去年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增加值6.3亿元,占全区GDP的28%。2004年至2007年,全区马铃薯销售价格连创新高,农民人均增收分别达到720元、1050元、1200元和1500元。去年,在全国各类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全国马铃薯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安定区通过打赢“保级保价战”,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659元。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安定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由鲜薯收购、贩运、加工等带动的餐饮、住宿、仓储、水电、包装等行业蓬勃兴起,产值达到1.8亿元。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从事分拣、装卸、运输行业的人员达到1.1万人,人均从中获得收入2200元以上。农村金融储蓄业务量也明显上升,农民、龙头企业、经销大户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3亿元。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每年有1500多名外地客商前来安定区从事马铃薯购销经营活动,8000余辆农用车专门开展马铃薯贩运服务,2万多人从事马铃薯分拣和包装工作,1200名经纪人参与马铃薯购销。马铃薯产业成为辐射千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县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王雨  张俊峰)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