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浙江柯城:五大“救生圈”让困难群众平安“上岸”

2009-09-17 15:35:44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低保、养老、医疗、灾害、慈善五大基本救助制度,全面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低保“救生圈”,让困难群众“衣食无忧”

  规范低保救助。实行低保分类管理、义务督查员、管理信息化、公益性服务、公示和资金管理“六项制度”,建立“给谁定低保,群众来评议”城乡低保民主评议机制,在低保审批环节实行3个100%(村居评议小组调查入户率100%、乡镇街道核查入户率100%、区民政局复查入户率100%”),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同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低保和五保对象衣食无忧。上半年,共退保78户165人,增保593户1191人,提标731户1074人,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物价生活补贴446.25万元;814人次低保家庭子女减免学杂费用40余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目标。

  养老“救生圈”,让困难群众“老有所养”

  深化养老救助。实行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老人政府养老制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推行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运行方式,建立6所中心敬老院,集中安置养老,每所中心敬老院都建有一片绿地、一块菜地、一群鸡鸭、一栏肉猪、一个娱乐室、一个健身室。健全敬老院长效管理机制,制订《集中供养规范管理实施细则》,规范集中供养对象医疗保障、财产管理以及敬老院日常管理等。加强资金管理,目前已经健全了敬老院财务、卫生等11项管理制度,并建立了敬老院“六挂钩”社会联动机制,推进其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积极探索“以副补院”机制等工作,促进了敬老院的良性发展。

  医疗“救生圈”,让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实施医疗救助。修订完善《柯城区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将医疗救助资金筹资标准从人均4元提高到人均6元,将救助封顶线从1.5万元提高到3万元。对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医疗救助资金发放情况坚持村(居)、乡、区“三公示”制度,实现“阳光救助”。上半年,通过个人申请、入户核查、区乡村三级公示,为562人次发放了医疗救助金113.03万元,缓解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灾害“救生圈”,让困难群众“灾有所救”

  加强灾害救助。修订完善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成立汛期救助领导小组,设立救灾办公室、救灾指挥组、灾情勘察组,建立储备中心加强救灾物资供应,完成区乡村三级“一中心、两场所”“避灾工程”网络建设任务,完善规章制度,确保避灾场所安全有序,切实提高基层减灾和群众避灾自救能力。全区新建避灾中心14个,避灾场所14个,总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可安置灾民1.6万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28支463人。

  慈善“救生圈”,让困难群众“急有所帮”

  扩大慈善救助。成立区慈善总会,规范总会章程,在各乡镇(街道)设立“捐赠点”,精心组织“慈善募捐”活动,自成立以来,共受到捐赠的财物共计500余万元。积极开展捐赠活动,开设贫困大学新生“圆梦助学”、儿童大病救助等专项救助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救助。建立“东方慈善超市”和“雷锋超市”,通过发放“慈善卡”,困难群众按需到超市领取生活用品,近年来,共发放慈善款物200余万元,12300余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慈善救助成为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形式。(陈伟芳)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