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邳州:党员走千里 关爱紧相随
2009-09-17 15:54:26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浙江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的新棉丰村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江苏邳州市铁富镇外出流动党员季飞高票当选,成为这个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万人大村的当家人。季飞在发表当选感言时,激动地说:“没有家乡党组织的跟踪关心和培养,我不可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家乡的党组织。”
据邳州市委组织部门统计,该市像季飞这样长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流出党员有2478人。同时还有近3000名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一万多名优秀务工青年。由于人员流动,给农村党组织带来了“党员发展难、培养考察难和教育管理难”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去年以来,该市探索推行了“三跟踪、‘三证’随、两地管”新机制,在流动人群中加强党员发展、考察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流动党员的贴心“名片”
“我们在家里表现怎么样,光凭嘴说不行,现在有了党组织的推荐和介绍,我们的情况人家一看就清楚了,这张‘名片’我们愿意亮。”今年春节刚过,碾庄镇井墩村陈倩召带着《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证》来到了辽宁省沈阳市,找到当地党组织亮了证。当地党组织看过他的证件,不但及时把他就近编入了一家党支部,照常过组织生活,还根据证件上提供的推荐就业情况,帮他找到了一个固定的废品收购站点,并安排一名当地党员帮助他解决困难。往年只能四处“打游击”收购废品的陈倩召,一下子有了一个固定的“家”,生意也一天天红火了起来。
该市创新使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证》,在原证基础上,充实了党员技能、综合素质等内容,由党员流出所在地党支部对党员综合情况作出鉴定、提出推荐意见,让党员带着技能信息、带着组织关怀流动;证件还增加了流出党员承诺页和党员招商宣传栏页,让党员带着责任流动,当好家乡的宣传员。目前,全市2478名外出流动党员全部持证,在外亮证率、就业率、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率达到100%。
“跟踪证”保证了党员发展的源头活水
大量农村优秀人才外出流动,给党员培养、及时考察及吸纳新党员带来困难。邳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蒋越锋说:“不解决这个问题,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就没有源头活水,农村基层党建就没有生机与活力,所以我们设计推出了跟踪培养、跟踪考察两个证件。”在邳州市,不但流动党员领到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证》,600多名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也领到了《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跟踪考察证》,23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领到了《外出入党积极分子跟踪培养证》。
这两个跟踪证,不光有流动对象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特长、务工地、收入、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等基本信息,还有流入地党组织的培养、考察、鉴定栏目等内容。新河镇酒店村党支部书记赵子东说:“我们根据两个跟踪证反映的异地党组织培养、考察情况,把两地的意见一综合,外出务工经商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能不能发展,能不能转正,一下子就清楚了。”邹庄镇邹埠村外出务工青年骆洪远是一名流动入党积极分子,他被安排在杭州市江干区闸弄口新村天杭社区党支部挂靠培养,不久前,经过两地党组织“联评”,被确定为发展对象。港上镇石家村外出务工青年石海波今年7月1日,成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目前,该市已有28名流动的党员发展对象、12名流动的预备党员持证办理了接收、转正手续;1675名入党积极分子纳入跟踪培养,其中148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
“两地管”让外出人员更安心
该市在流动党员流向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5个流动党支部,48个流动党小组,零散的则采取委托代管等形式,为流动党员“安家"。以镇为单位,每年组织上门慰问访谈,村级党组织定期走访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家庭。同时,要求流出地党组织每个月和流入地党组织互相通报一次情况、开展一次交流活动、全年进行一次“两地”综评。委托流入地党组织给外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安排1—2名异地培养联系人,并明确帮扶措施,跟踪教育培养。
这种“两地管”模式,给流动党员带来的便利,宿羊山镇宿羊山村流动党员梁龙友深有体会。今年5月,眼看着丰收的大蒜马上就要收获了,梁龙友却怎么也笑不起来:请假回家就丢了工作,不回家,家里的大蒜又要受损失。正在他心急如焚的时候,支部的一个电话让他安下心来。原来,村党支部在走访流动党员家庭时,得知他的情况后,立即组织在家党员义工队,帮着他的家人及时收获了16亩大蒜,还联系销售,卖了个好价钱。“原来像我们这样常年出门在外的,村里和外面‘两不管’,天天心挂两肠,不能安心。实行‘两地管’以后,家里的事有村支部替我们想着,外面的事,党组织也都给联系安排好了,我们算是享到党的福了。”事后梁龙友不无感慨地说。没了后顾之忧的梁龙友安心在昆山工作,因为表现出色,不久前,他还被施工单位党支部评为“优秀流动党员”。(张朝鸿 薛辉)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