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福州特色品牌农业的对策研究
2009-11-12 10:37:43
特色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产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福州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色品牌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指获得相关质量标准认证、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近几年,福州市围绕特色品牌农业建基地,围绕农业标准提升品质,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以特色品牌促规模、以特色品牌拓市场,促进了福州市农业较快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福州市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目前,福州市有35家企业75项农产品成为无公害农产品,8个农产品获得福州市产品质量奖。2008年8月福建省首次评选认定50个农产品为2008年福建名牌农产品,其中福州市的春伦牌茉莉花茶、品鲜牌铁观音、满堂香牌绿茶、绿百合牌橄榄、科力牌金针菇、仙芝楼牌灵芝片、鸭嫂牌咸鸭蛋等7个农产品入选。
一、福州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现状
福州市地处东海之滨,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与浙江、广东、江西省毗邻,名特优品种丰富,区域优势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巨大潜力。近几年,福州市紧紧围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依托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形成沿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平原高优产业带,发展壮大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竹木等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名牌化工作,优势特色产品在空间上日益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对农业和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体现。2008年,福州市以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如闽侯县、闽清县充分利用“中国橄榄之乡”,大力推进橄榄产业化进程。目前两县种植橄榄面积近7.5万亩,年产量近1.8万吨,约占全省总量一半以上。食用菌作为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福州市农村经济特别是山区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罗源、闽清、永泰、连江、闽侯五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罗源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县。同时,全市食用菌出口量不断增长,已成为福州口岸大宗传统出口的农产品。福州口岸干香菇的出口量占到了我国出口干香菇的近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干香菇出口基地。祖产福州市的黄毛系“福建黄兔”是国内优良的肉兔品种,日前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十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福州连江玉华山种兔场作为全省唯一的福建黄兔原种场,现有种兔8000余只,后备种兔1万余只,可年产兔30万只。福建黄兔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肉制品。
二、福州市特色品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知名度高的品牌偏少。一些乡(镇)村干部和群众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淡薄,对“特色品牌就是效益,有特色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的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虽然福州市一些农产品获得了省、市名牌称号,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2008年,福建省首次评选的5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中,福州市仅获7个。福州市名牌农产品中大部分是农产品加工品,鲜活农产品少,品牌农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既缺乏系列化,也缺乏产业规模。如:福州市的春伦牌茉莉花茶虽列入了“中国名茶”,但其品牌效益和产业规模始终无法和国内其他同类产品品牌相媲美。
2、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近几年,福州市除少量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位次有所上升外,大部分农产品国内市场占率偏低。例如在茶叶方面福州是我国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是中国十大茗茶之一,鼎盛时,福州茉莉花茶占到全国花茶市场的70%以上,但现在已经不到10%。另外,在气候资源方面,福州市为南亚热带气候区,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发展南亚热带常绿果树晚熟品种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气候资源优势,同一晚熟品种在该气候区种植,福州市最晚熟,这一特色产业带我市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3、未形成集约化经营,产业化水平低。目前,福州市农产品主要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品牌共享意识差,同种产品品牌多、规模小。主要原因:一是品牌无形资产共享机制难以形成,企业、农户等共创品牌工作难以协调,品牌整合难度大;二是企业在品牌塑造的认识上还不到位,绝大多数企业用于产品宣传开发的经费尚不足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福州市大部分特色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如橄榄、李梅加工率仅25%左右,畜禽产品加工不到15%。同时,各种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甚少,功能不全,成为特色品牌农业产品商品化过程中的一个瓶颈。
4、标准滞后,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标准化实施程度直接影响农产品创名牌的进程。从福州市来看,农业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三低”现象:(1)标准层次低。主要是地方农业标准与省、国家和国际接轨不够,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和设备,有些检测、试验办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能力较弱。(2)推广应用率低。主要是农业标准实施工作滞后,有些地方只注重标准的制定,而不注重标准的实施,即使是获得注册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环节仍沿袭传统做法。(3)科技投入低。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研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而福州市多数生产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 (4)资金技术缺乏,特别对良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力度不够,造成地方特色品种退化,优质特色商品基地规模偏小,加工设施简陋,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如福桔作为市果,产品在1985、1989年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评选中都得过优质农产品称号,但因管理粗放、品种退化等原因,正逐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闽清县的茶口粉干、闽侯县的桐口粉干因投资和改造力度不足,特色规模难以形成,品牌效益难以凸现。
三、加快福州市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农业。从国外经验看,许多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取得成效,闻名世界。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因此,我们要学习这些国家经验,提高认识,把加快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去指导、组织和推动优势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福州市应重点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茶、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园艺产品,实现做大做强,打响“福州园艺”品牌,塑造福州农业名片。
2、制定政策,扶持特色品牌农业发展。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根据福州市的实际情况,一是有关部门要适当降低福州市名牌产品评选中对农业生产规模的要求。在福州市名牌产品的评定标准中,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每个品种产值或者销售额应达到7000万元,福州市一些较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往往难以达到,应适当调整。二是应当减少参评费用,据对一些参评农业企业了解,评审一个名牌农产品,企业须负担评审费用约4--8万元,这些费用对福州市为数众多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而言是较大的负担。三是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品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逐步实现多方面参与、多渠道投入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四是出台优惠政策,对特色品牌农业开发项目要给以优先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贷款要优先扶持特色品牌农业。五是制定奖励政策,对在发展特色品牌农业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个人予以表彰,并提高奖励金额。六搞好规划。福州市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还是处在起步和自然发展阶段,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要因地制宜,抓紧制定特色品牌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各种发展模式,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推动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
3、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拓展品牌。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空间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已成为市场的通行证。拓展品牌,一是要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要按照农业标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原则,抓紧制订我市特色农畜产品福建黄兔、长乐灰鹅、福橘、橄榄、青梅等生产标准。通过标准的制订,规范生产技术,运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提高特色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社会影响。积极鼓励特色农畜产品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贮藏包装和品牌宣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通过原产地命名、注册和保护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保证质量和特色。三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四是做好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工作。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整理、仓储藏运输业;通过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充分发挥经纪人信息灵、业务精的特色,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通过各种农民经济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发挥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农民经纪人在搞活流通中的作用,通过农展会开拓市场,组织有关农事企业积极参加种类农产品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4、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立足福州市资源优势,以特色品牌产品为依托,通过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 “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工厂+农户”等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加快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农户进入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化体系比例,使特色品牌农业的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要促进各类专业生产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和民间营销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设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特色明显的优势特色品牌农业农产品示范村镇,提高特色品牌农业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提高特色品牌农业农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
5、以科技发展为动力做强品牌。为确保特色品牌长盛不衰,必须提高质量。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特色优势发展,加强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增强特色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品牌农产品比较优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品牌农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对优良品种的宣传和推广,使农户能够了解、掌握更多的特色品牌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农户科学种、养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加强特色农业的科研攻关,研究推广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技术,使特色农产品供应期更长,销售范围更广;抓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良种的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以便其品质更优、产量更高、效益更好。要充分发挥福州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加大、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要扶持建设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拓宽海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6、加强科技培训,为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努力提高科技支撑力。要采取培训、广播、电视、墙报、科普大集、“三下乡”、印发资料等有效方式,普及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农闲有利时机,多形式、多途径、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扩大技术的覆盖面。在科技培训工作中注重四个层次的培训:一是对各级农业和农村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动员、组织、指导广大农民采用先进技术搞好农业生产责任;二是对技术指导人员进行再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技术要求,更好地承担起培训指导农民的任务;三是做好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养科技带头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突出抓好对实施规模大、涉及面广、效益突出的重大增产技术推广的培训,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福州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现状
福州市地处东海之滨,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与浙江、广东、江西省毗邻,名特优品种丰富,区域优势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巨大潜力。近几年,福州市紧紧围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依托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形成沿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平原高优产业带,发展壮大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竹木等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名牌化工作,优势特色产品在空间上日益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对农业和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体现。2008年,福州市以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如闽侯县、闽清县充分利用“中国橄榄之乡”,大力推进橄榄产业化进程。目前两县种植橄榄面积近7.5万亩,年产量近1.8万吨,约占全省总量一半以上。食用菌作为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福州市农村经济特别是山区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罗源、闽清、永泰、连江、闽侯五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罗源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县。同时,全市食用菌出口量不断增长,已成为福州口岸大宗传统出口的农产品。福州口岸干香菇的出口量占到了我国出口干香菇的近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干香菇出口基地。祖产福州市的黄毛系“福建黄兔”是国内优良的肉兔品种,日前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十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福州连江玉华山种兔场作为全省唯一的福建黄兔原种场,现有种兔8000余只,后备种兔1万余只,可年产兔30万只。福建黄兔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肉制品。
二、福州市特色品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知名度高的品牌偏少。一些乡(镇)村干部和群众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淡薄,对“特色品牌就是效益,有特色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的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虽然福州市一些农产品获得了省、市名牌称号,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2008年,福建省首次评选的5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中,福州市仅获7个。福州市名牌农产品中大部分是农产品加工品,鲜活农产品少,品牌农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既缺乏系列化,也缺乏产业规模。如:福州市的春伦牌茉莉花茶虽列入了“中国名茶”,但其品牌效益和产业规模始终无法和国内其他同类产品品牌相媲美。
2、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近几年,福州市除少量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位次有所上升外,大部分农产品国内市场占率偏低。例如在茶叶方面福州是我国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是中国十大茗茶之一,鼎盛时,福州茉莉花茶占到全国花茶市场的70%以上,但现在已经不到10%。另外,在气候资源方面,福州市为南亚热带气候区,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发展南亚热带常绿果树晚熟品种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气候资源优势,同一晚熟品种在该气候区种植,福州市最晚熟,这一特色产业带我市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3、未形成集约化经营,产业化水平低。目前,福州市农产品主要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品牌共享意识差,同种产品品牌多、规模小。主要原因:一是品牌无形资产共享机制难以形成,企业、农户等共创品牌工作难以协调,品牌整合难度大;二是企业在品牌塑造的认识上还不到位,绝大多数企业用于产品宣传开发的经费尚不足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福州市大部分特色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如橄榄、李梅加工率仅25%左右,畜禽产品加工不到15%。同时,各种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甚少,功能不全,成为特色品牌农业产品商品化过程中的一个瓶颈。
4、标准滞后,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标准化实施程度直接影响农产品创名牌的进程。从福州市来看,农业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三低”现象:(1)标准层次低。主要是地方农业标准与省、国家和国际接轨不够,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和设备,有些检测、试验办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能力较弱。(2)推广应用率低。主要是农业标准实施工作滞后,有些地方只注重标准的制定,而不注重标准的实施,即使是获得注册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环节仍沿袭传统做法。(3)科技投入低。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研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而福州市多数生产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 (4)资金技术缺乏,特别对良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力度不够,造成地方特色品种退化,优质特色商品基地规模偏小,加工设施简陋,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如福桔作为市果,产品在1985、1989年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评选中都得过优质农产品称号,但因管理粗放、品种退化等原因,正逐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闽清县的茶口粉干、闽侯县的桐口粉干因投资和改造力度不足,特色规模难以形成,品牌效益难以凸现。
三、加快福州市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农业。从国外经验看,许多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取得成效,闻名世界。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因此,我们要学习这些国家经验,提高认识,把加快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去指导、组织和推动优势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福州市应重点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茶、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园艺产品,实现做大做强,打响“福州园艺”品牌,塑造福州农业名片。
2、制定政策,扶持特色品牌农业发展。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根据福州市的实际情况,一是有关部门要适当降低福州市名牌产品评选中对农业生产规模的要求。在福州市名牌产品的评定标准中,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每个品种产值或者销售额应达到7000万元,福州市一些较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往往难以达到,应适当调整。二是应当减少参评费用,据对一些参评农业企业了解,评审一个名牌农产品,企业须负担评审费用约4--8万元,这些费用对福州市为数众多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而言是较大的负担。三是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品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逐步实现多方面参与、多渠道投入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四是出台优惠政策,对特色品牌农业开发项目要给以优先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贷款要优先扶持特色品牌农业。五是制定奖励政策,对在发展特色品牌农业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个人予以表彰,并提高奖励金额。六搞好规划。福州市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还是处在起步和自然发展阶段,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要因地制宜,抓紧制定特色品牌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各种发展模式,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推动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
3、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拓展品牌。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空间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已成为市场的通行证。拓展品牌,一是要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要按照农业标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原则,抓紧制订我市特色农畜产品福建黄兔、长乐灰鹅、福橘、橄榄、青梅等生产标准。通过标准的制订,规范生产技术,运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提高特色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社会影响。积极鼓励特色农畜产品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贮藏包装和品牌宣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通过原产地命名、注册和保护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保证质量和特色。三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四是做好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工作。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整理、仓储藏运输业;通过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充分发挥经纪人信息灵、业务精的特色,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通过各种农民经济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发挥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农民经纪人在搞活流通中的作用,通过农展会开拓市场,组织有关农事企业积极参加种类农产品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4、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立足福州市资源优势,以特色品牌产品为依托,通过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 “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工厂+农户”等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加快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农户进入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化体系比例,使特色品牌农业的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要促进各类专业生产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和民间营销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设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特色明显的优势特色品牌农业农产品示范村镇,提高特色品牌农业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提高特色品牌农业农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
5、以科技发展为动力做强品牌。为确保特色品牌长盛不衰,必须提高质量。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特色优势发展,加强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增强特色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品牌农产品比较优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品牌农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对优良品种的宣传和推广,使农户能够了解、掌握更多的特色品牌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农户科学种、养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加强特色农业的科研攻关,研究推广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技术,使特色农产品供应期更长,销售范围更广;抓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良种的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以便其品质更优、产量更高、效益更好。要充分发挥福州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加大、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要扶持建设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拓宽海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6、加强科技培训,为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努力提高科技支撑力。要采取培训、广播、电视、墙报、科普大集、“三下乡”、印发资料等有效方式,普及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农闲有利时机,多形式、多途径、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扩大技术的覆盖面。在科技培训工作中注重四个层次的培训:一是对各级农业和农村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动员、组织、指导广大农民采用先进技术搞好农业生产责任;二是对技术指导人员进行再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技术要求,更好地承担起培训指导农民的任务;三是做好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养科技带头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突出抓好对实施规模大、涉及面广、效益突出的重大增产技术推广的培训,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所 李勇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