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湖北应城三合镇西头村科学发展兴实事纪略

2009-11-18 16:51:04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1月16日上午,鄂北大地大雪纷飞,笔者来到了应城市三合镇西头村。“去年大雪封门的时候,我们只能取雪化水做饭,现在只要一拧龙头,自来水就哗啦啦的往外流。如今,我们西头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了”。西头村村民陈进波激动的说。日前,西头村投资15万元的自来水户户通工程全面完工。这是西头村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察民情、顺民意、兴实事的一个具体举措。

  西头村现有人口990人,耕地面积1441亩。这个村不大,“帽子”却不少——“无水村”、“贫困村”、“煤灰村”……但近年来,这个曾经的“帽子村”喜事连连,村里拿钱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通光纤,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这些变化因何而生?

  “西头村基础差,底子薄,是村支部一班人敢于带头冒险、善于谋划发展、勇于兑现承诺,西头才有今天的变化”。西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三元一语道破。

  西头村地处高岗,是典型的抗旱死角,正常年景种田只能糊口,遇上干旱全村就颗粒无收。由于村级没有收入来源,就把一处多年的荒地租赁给相邻的省盐矿排放煤渣废料,村级靠一点租赁收入勉强度日。后来虽然建成了村粉煤灰厂,把煤渣销给一些小砖瓦厂作燃料,但由于采用“人挑肩扛”的作业方式,产量上不去,收入只能发工钱。在厂里工作的群众也因劳动强度大,加之煤灰污染,不少因此致病,工钱不够买药,村组之间常因争夺煤渣而扯皮打架。村级也因为管理无序和历史包袱重等原因欠债46万元。

  2002年,村级换届,陈三元等一班人被群众推选为村里的“当家人”。面对债务缠身的村级现状,如何带领群众“突围”?成为新班子的当务之急。

  随着国家禁止粘土砖的政策落实,煤灰成为新兴砖厂的抢手货。“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只有实行机械作业,形成规模开发,才能上效益”。

  机械作业,就意味着“工人下岗”。

  支部“一班人”挨家挨户作工作,向群众承诺,把煤灰厂的收入首先用于村级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第条件。

  2005年,西头村引进挖土机和推土机各一台,按四、六分成与挖土机老板达成协议。实行机械化作业,粉煤灰厂产量由日产煤渣20车提高到200车。由于产量提高,销售市场不断拓宽,当年实现盈利60万元。

  村级有了第一笔收入,支部一班人没有忘记对群众的承诺。当年还清全部外债46万元,另外14万元开挖水库。

  承诺兑现了,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支部一班人连续三次换届都全票当选。有了群众的认同,一班人干劲更足。

  村里开年终总结大会,干部门算了这样一笔帐。粉煤灰厂四、六分成的协议意味着2005年有40万元的收入流入个体老板之手。为何不自己买机械呢?

  厂里收入无结余,群众觉得风险大,加上个体老板的挖土机数次因陷入粉尘而用去大量维修费。

  “不冒风险就能不能脱困,风险面前党员要带头”。村支部书记陈三元带头集资3万元,其他8个干部4名普通党员各集资2万元,共筹集25万元元,2006年初以首付按揭的方式购买价值60多万元的挖土机一台。半年后,购买推土机一台。

  “高风险”收获“高回报”。由于勤于管理,选用素质过硬的干部、党员担当管理员、机械手,粉煤灰厂的效益一天比一天好。2008年,粉煤灰厂实现利润180万元。

  村级收入多了,村支部“一班人”实行民主理财,顺民意、办实事,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累计投入520多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2万元,开挖水塘22口,蓄水量达60万方,“干旱村”变成了“旱涝保收村”;投入290万元,修建通村、通湾、通户公路16.5公里、10公里、6.5公里,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投入50万元修建村级活动室,建起篮球场、乒乓球室,投入16万元把电话、有线电视安装到户,并接入了网络光纤,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村里还制定了一系列福利政策,逢年过节慰问退休老干部和60岁以上群众,每户每年补助60元的报刊杂志费,由农民承担的“两项水费”、新农合参合费用全部邮村里负担,并在国家惠补贴外,按每亩50元对种粮农户进行补助。学习实践活动中,向群众承诺的“机耕路”通到田头的实事工程,正紧锣密鼓的进行。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陈书记说:发展最重要,只有发展了,才有实力解决问题,目前正在酝酿建一个煤灰砖厂,把粉煤灰就地转化并提高附加值,真正实现 “变废为宝”。(陈国栋)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