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福建南安官桥内厝村:科学发展建新村 注重民生促和谐

2009-11-18 17:06:26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住别墅、看电视、吃公粮、谋发展,内厝农民真福气!”这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描绘的是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内厝村人的幸福生活。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内厝村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经济、优化环境、繁荣文化、维护民生上统筹兼顾,努力让和谐幸福之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据统计,内厝村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4620人,全村共有200多户农民住上了别墅,投资上千万的企业有30多家,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村财收入700多万元,人均收入9300元。该村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了福建省第一个“全国十佳小康精品村”、新村建设省级“精品村”。

  壮大集体经济 种植“发达根”

  内厝人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础,产业是支撑。”走进官桥内厝村,在中国粮食城基地,你会看到一家家错落有致、排列有序的粮油企业厂房向远处延伸,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内厝村就坚持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经商、办厂,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用工业化带动农民致富。近年来,内厝村以建材、粮食、商贸为主导产业,注重招商引资,实施“园区开发,项目带动”战略,建成了中国泉州粮食城、吉福粮食城、环球家具家居制造基地三大工业园区。其中占地1300亩的“官桥·中国粮食城”(已升格为“泉州·中国粮食城”,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4.95亿元),建成后粮食城交易额可达20亿元,年粮食加工能力可达8亿斤,将成为集加工、贸易、仓储、信息流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生态园林式的粮食城。除此以外,上海华昌粮油发展公司、中国粮油总公司、福建省粮食厅粮油加工(仓储)等14个项目已进驻粮食城,用地500亩的环球傢俬生产基地标准厂房也正在紧张的建设中。借助位于泉州“南大门”,国道324复线穿境而过的便利交通条件,内厝村已成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宝盆”。

  优化人居环境 生长“清新叶”

  呼吸着乡村的新鲜空气,也能享受着城市的生活。在村中漫步,你可以看到,一幢幢红砖白石的精美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洁净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路柳绿花红,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形成了舒适、亮丽、优美的现代人居环境。

  围绕“乡村都市”的新村定位,内厝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拆旧、统一管理”,分四期实施改旧建新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000多万元,共拆除旧厝200多座,拆旧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14幢,别墅200多幢。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建成了一条长800米,宽16米的中心水泥村道及6条共长7公里的新村区域联络环村水泥路,在村道路中间设置了总绿化面积达12000平方米之多的隔离带,在主干道安装100多盏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道路上增添的公益广告标语,进一步宣传了正面、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推进环保净化工程,居民住户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共80多台 。在新建成的5幢大楼中,安装了5台日产量10吨的高功率太阳能热水器;新建三化厕10座,家庭户厕率接近100%;铺设一条长2公里的地下排水排污管道;成立了专门的卫生保洁队伍,确保了新村区域内的整洁美观。实施饮水改造工程,通过精心规划,全力筹备,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挖地下井8处,村民安全用水达100%。

  发展农村文化 盛开“文明花”

  内厝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内厝村林木葱郁的甘露山一块宽阔平整的土地上,有一座巍峨壮观、气势恢弘的皇宫式建筑——比干纪念堂。

  林始祖比干是商朝纣王时代的丞相,具有刚正不阿、爱国爱民的精神。内厝村面向海内外,广泛聘请专家学者、社会贤达,成立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挖掘比干文化,从94年起每年编辑出版《比干文研》,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还举行“殷比干殉国”纪念活动,邀请海内外林氏宗亲参加。出版《海内外林姓源流》,先后有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的林姓宗亲前来寻根问祖,谱写了“千年溯源,万里寻根”的佳话。

  此外,内厝村以人为本,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一是以德治村,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送温暖、献爱心、无偿献血、扶弱助残、关爱女童等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教育投入,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村财每年拨出50万元奖励师生。二是整合资源,发展农村文化。加强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完善了村广播室、图书阅览室、青年俱乐部、宣传思想宣传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购置大量的图书和文体器械。从村团支部、妇代会、老年协会和本村文体骨干中物色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带头组织开展各种球、棋类、书法比赛等。举行适应各种年龄层次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定期组织猜灯迷、举办南音合唱等。开办村民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新技术,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关注民生民本 结出“幸福果”

  “内厝赤土埔,三日无落雨,五谷晒破肚,专吃番薯箍,专穿破衫裤,吃米靠回销,花钱靠补助。”这段在社会上流传的闽南民谣,是“破大厝”——内厝村曾经的真实写照。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庄,近年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呈现出了一幅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美丽画面。

  内厝村坚持把“让群众得实惠”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村民的福利。现在,内厝村每月按时给每位村民发放50元菜金、1公斤食用油、10公斤优质大米的生活补助,使村民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满足新村建设的需要,内厝村还大手笔投入1000多万元,办起了泉州第一家“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兴建中心公园、文体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其他配套工程,现已完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农民休闲花园和10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1幢,为农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村党员干部带头发展,带头参与投资,响应政府的“边远小村向中心村聚居”的政策,先后自筹1000多万元、3000多万元建设集商贸、农副产品交易、住房为一体的10层大楼三幢、21层大楼二幢,有效地转移富余劳动力,使农村的弱势群体人人有事干,有钱赚,构建了欢乐、祥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陈巧芬 卓奖匹)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