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州玉山村:“三招迭出” 描绘新农村建设美丽画卷
2009-12-02 09:14:4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安徽省宣城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宣州区济川街道玉山村,乘借科学发展的东风,抢抓城市扩建的机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务实推进招商引资,注重民生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追赶,一幅“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水阳江之滨尽情舒展。
蔬菜种植,鼓起农民增收“钱袋子”
玉山村人口2600人,地域面积仅4平方公里,加之皖赣铁路、宣杭复线、南方高速和鳌峰东路延伸及水阳江大道等重点工程穿村而过,土地资源显得更加珍贵。勤劳、勇敢的玉山人“困”中求变,围绕“餐桌”找市场,通过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一方面满足城市的“菜篮子”工程,另一方面找到一条增收致富之路。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第一个吃螃蟹”的孙克华、琚义财等人开始尝试蔬菜种植,一季下来一算帐,结果发现种植蔬菜的效益远远高于水稻种植,于是更多的农户纷纷加入到种菜的行列之中。由于常规蔬菜种植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大,在区科技局的支持下,玉山村开始试验进行大棚栽培,这样就由原来的一年两三季变成多季,产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菜农种菜的热情更加高涨。现在,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600亩,特别是引进了新品种台湾75毛豆,使玉山蔬菜的品牌效益更加显现,以致出现调运蔬菜的外地车辆、商贩络绎不绝,市场遍及苏、浙、沪、赣等地。尝到蔬菜种植甜头的菜农们又一鼓作气将水阳江外滩1000亩荒地“变废为宝”,不断扩大经济收入来源。目前,玉山村从事蔬菜种植的劳力占到60%,菜农最高年收入1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
招商引资,奏响工业强村“最强音”
玉山人深知,传统农业只能保住温饱,发展经济必须依靠工业。玉山村支两委根据该村与城市接壤,有招商的区位之便、交通之利和综合优势实际,采取诚信招商、重情安商、重诺敏行等措施,从更新思想观念、改进服务质量入手,向外来客商提供全程配套服务、跟踪服务,平时一个电话随喊随到,努力为入驻企业排忧解难,成功引进了联通塑业、东升门窗、佳利食品、殷氏纸业、展鹏机械等9家企业,现已建成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00万元,其中投资额达1700万元的企业就有两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部分农民从“田间”走向了“车间”,由守土为本的村民转变成了产业工人,成为“离土不离村”的工薪一族,全村闲时打麻将玩牌的少了,求富创业谋发展的多了;吃喝穿戴攀比的少了,比财产比存款的多了!同时,该村通过对老村部、老校舍及闲置资产的对外租赁,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实现村集体每年20万元的房租收益,从而为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提供了可靠来源。
以民为本,构架干群关系“连心桥”
玉山村集体资产雄厚了,民生工程也是“水涨船高”。村支两委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玉山村对全村年满60周岁的老党员、老干部按照街道标准1:1比例发放生活补助费;对安装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户分别实行每户补助50元、30元;鼓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兴办公益事业。同时,为了改观村容村貌,村里一举配套投资30万元,修通了城市华屋新村至玉山长达4.2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并支持小拐、高埂村民组率先通上了水泥路。此外,每年还投资数万元用于送电影下乡、用电安全宣传、法制宣传和平安村建设等文化宣传补助。值得一提的是,年初以来,玉山村斥资80万元建成了一座建筑面积达708平方米,集党员电教、科技培训、日常办公于一体的新村部办公大楼,实现了基层办公场所的规范化建设。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让老百姓看到了村干部真诚为民办事的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过去喜欢对村里工作评头论足、指手划脚的人,如今在村班子的带领下,田间学科技、专心抓生产,工厂上好班、致力谋发展,投身新农村、建设新家园,全村上下呈现出你追我赶、互敬互学的良好精神风貌。(汪传明 朱自强 江书文)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