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甘肃通渭油房村:科学发展绘蓝图 创新机制建新村

2009-12-22 11:01:4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走进甘肃通渭县什川乡徜徉在通高公路两侧的油房村,但见片片梯田宽大平展,条条村道宽阔通衢,座座生态家园新颖别致,户户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学习有阵地,娱乐有广场,看病不出村……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喜人变化。

  求发展催生新机制。油房村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34户,1580人,耕地面积6944亩,全部是山旱地,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十年九旱,自然条件严酷。如何直面现实,立足村情促发展,是摆在面前最为紧迫的头等大事,也是该村历届“两委”班子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村“两委”班子广泛调查研究,诚心沟通交流,多方听取民意。几经酝酿讨论,出台了一套旨在激发党员干部创造活力、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的新机制,建立完善《党员责任区制度》,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每10-15户农户划为一区,其中一户为群众自选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共划设24个责任区,由24名党员带领区内农户商定发展项目,增收致富。党支部按照设定的考核项目和指标对党员责任人进行考评。

  新机制激发新活力。按照“重奖功臣、重罚后进,有为有位、无为让位”的考评新机制,对党员队伍的思想观念进行了一个巨大的触动。广大党员一改过去“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陈规陋习,主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呈现出一幅党群齐奔致富路的美好情景。各责任区以建立信用合作组联户担保贷款为基础,互帮互助,因地制宜,筛选项目,共同致富。共组建联户信用合作组24个,联保贷款126万元,投资80余万元建成砖瓦厂2个;建成标准化暖棚94座,引进良种牛羊426头(只),发展规模养殖户94户;组织输出剩余劳动力外出创业217人,年创收入300余万元;户均种植全膜玉米4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一条条生财之道,让油房农民真正富了起来。

  新活力带来新变化。穷则思变,变则通。机制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走进油房村,随时随处可以感受到新的发展思路所产生的巨大导航作用。今年夏收结束后,村上组织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措资金36.4万元,推土机在山坡上修整出了一块块平整的梯田,面积达600多亩,并全部进行机械深松,同时,修通了纵贯整个新修梯田的农路3.9公里。投资32.4万元,埋设引水主管道19.2公里,334户群众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每个责任区内有值日安排,值日人员督查日常卫生清扫、保洁。建成沼气项目户50户,呈现出“圈内猪满栏,不闻猪粪臭;舍内饭菜香,不见炊烟起”的生动图景。(赵世军)
责任编辑: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