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仁化周田镇:扬科学发展之旗 造富民惠民工程
广东省仁化县周田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树立镇村和谐文明之风。
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该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因地制宜,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全面发展“三高农业”、“特色农业”,不断培植农业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全镇农业的“两个基地”(蚕桑、优质稻)、做好“三篇文章”(花生、西瓜、蔬菜)、打造“四大品牌”(水果、篙竹、竹笋、甘蔗),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今年,全镇共建立了1.5万亩的优质谷基地,1.2万亩的西瓜、花生基地,8000亩的水果基地,5000亩的蚕桑基地,2.1万亩的篙竹基地,建立适度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海啸中,实现了农民稳步增收。
经济发展,以支部+专业合作社模式,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
柑橘种埴一直以来是该镇农民增收的一种途径,但销路问题一直是困扰村民的最大难题,许多农户担心销售都不敢扩大种植面积。2008年该镇党委组织成立了燕林水果专业合作社,由专门的人负责销路和技术指导,解决了农民了后顾之忧。2009年该合作社柑橘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虽然遭受到粤北地区几十年来罕见的严重旱情,平均亩产量也达了3000多斤,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尝到合作社带来的“甜果”,吸引到更多的农民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队伍中来,目前加入该合作社的党员群众已有53名。09年又成立了养殖、水果共三个专业合作社。支部+专业合作社模式,是党员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的一种有效途径,合作社日益发挥其积极影响,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腾飞的“翅膀”。
筑巢引凤,壮大镇域经济发展思路,构筑经济发展新通道
周田镇位于仁化县南部,距韶关市区30公里,具有优越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利。国道106线和323线贯穿全镇并在此交汇,在建中的韶赣高速公路和韶赣铁路也在我镇境内经过,并各设立出口和火车站,浈江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与黄坑河、灵溪河一起汇入北江。距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 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丹霞山只有12公里,同属丹霞地貌。境内土地、矿产、水利、林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构建投资新环境,成为广大客商理想的投资场所。目前,镇内落户投资的有1.2亿元兴建的新庄电站,6000万兴建的灵溪河森林度假公园,富然山茶油基地,有民营企业“韶石”保险柜厂等企业,2009年又引进1.5亿元兴建鑫农农特产品流通中心和星级酒店,并规划征地5000亩建设仁化县有色金属循环工业基地。2009年11月,该镇成功引进的广东富然农科有限公司—红花山茶油产业开发基地已建成并开始投产,据悉,该企业将打造以红花山茶油产业为核心的开发基地,预计将投资1亿元建造全国最大的红花油茶产业园。目前已对初步完成了的5000亩山地进行投产,预计该公司首期将投资5000万并计划用3年时间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红花山茶油种植基地5万亩。基地建成后,将带动千家万户农民成为油茶产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并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局面,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环境优化,以人为本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构建和谐镇村新面貌
积极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建立科学标准化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该镇投入资金近60万元,全面整治了旧106国道及中转站周边环境卫生,铺设了路肩;建好了示范村龙坑新村的街道及进村道路、门坪、平甫黄泥塘村的排污水渠硬底化、果子粉新村相关配套设施工程;建立了一支垃圾收运处理的保洁队伍,明确保洁人员的职责,抓好监督检查,使农村的保洁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目前,该镇配备32名保洁员,新建垃圾平台96平方米,摆放垃圾桶55个。该镇计划从2009年8月起至2011年底止,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建立“户收、村集、镇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脏、乱、差”问题等将得到根本解决,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通过近半年的整治,全镇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地区垃圾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张建梅、黄福成、吴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