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考

2010-01-18 16:37: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成为党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课题。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是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它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应当也完全具备引领社会思潮的统摄和导向功能。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必将凝聚起中华儿女面向未来开拓奋进的精神伟力,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二、社会思潮发展的趋势及理性看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1年的风雨洗礼,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潮的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 ,各种思潮纷然杂陈。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应该看到,社会思潮的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将大大拓宽人们的视野,推动文化、理论等各方面的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滋长。比如,有些人国家观念淡薄,集体意识淡化,个人欲望膨胀,追捧极端个人主义;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信念动摇,悲观失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信仰危机;有些人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多党制,主张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这些错误思想虽然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扰乱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几点思考
      1、立足基点,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为全人类的最后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在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程,取得辉煌的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使中国社会主义这艘巨轮能够在汪洋中继续劈波斩浪的关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还必须还要紧紧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针对群众的特点和需求,作出深入分析和回答,把疑惑说明白,把道理讲透彻,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在对社会思潮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要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清是非,明确界限,努力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出主导思想的引领作用。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一元指导地位,还必须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文化建设领域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样性就会失去主导,而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会倾覆,而且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立国之基将受到撼动,人民也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因此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决不能动摇。
      2、依托支点,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源之水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泳广博、内涵精深,以独特的风采与巨大的魅力闻名遐迩,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吸收、改造、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的升华和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与重要的支撑点。从这个层面上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把她贯穿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近年来,各地儒学兴起、国学讲座颇受欢迎,以及颇有争议的祭祖等活动,无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扬弃,为此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要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甄别与鉴赏能力,提过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中的真、善、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国人的审美情趣,从而孕育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国60周年中,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在新中国建立后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抗洪救灾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及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不同时代的精神,不仅诠释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且随着历史的年轮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感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撑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因此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能够形成国人共识的、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也就是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与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以此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有源之水。
      3、找准突破点,把引领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又必须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过程中。从宏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经济的巨大精神支柱和动力;从微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属于精神文化,是一种间接的物质生产力,它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是属于思想建设的范畴。思想建设离开群众的实际需要,就会流于空谈,只有将引领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当前,中国4万亿的民生投资、促进大学生就业、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廉租房建设、医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特别在2009年十月后中国农民60岁以后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与建立农民健康档案,都让人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应当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阶段更应该秉承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通过切实解决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大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强民众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幸福感、归属感,引发民众对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升华,这样才能不断夯实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也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找到重要突破点。
      4、把握契合点,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的社会思潮。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意识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丰富和传承的源泉。在思想领域,只有“一”没有“多”,必然僵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坚持一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确立和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具体实践所必然要得出的科学结论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进步的社会思潮继续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走向共同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但是必须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有原则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的社会思潮。毛泽东同志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强调:“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江泽民同志则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坚决抵制错误和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它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事实证明,那些有害的社会思潮无孔不入,甚至企图占领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阻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如:“3.14拉萨打砸烧抢事件”, “7.5乌鲁木齐打砸抢事件”就是藏独、疆独分裂分子打着所谓民主、自由的口号对我国政府施压,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社会形势,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阴谋。对于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消极有害的因素,特别是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我们绝不能退缩乃至任其蔓延滋长,必须积极主动地开展旗帜鲜明的思想斗争。
      5、探寻新的着力点,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使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此要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的新变化,努力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新的着力点。要本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方针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率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通过学校、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并鼓励宣传方式多样化,利用各类媒媒介包括网络媒体,如开辟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百家讲坛、开展感动中国、双百评选等积极向上的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部位和各个环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要建立健全思想文化层面的社会沟通和协商机制,把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纳入民主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倡导和激励人们争做“引领”工作的热心人。点面结合,明知践行,通过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中,从深层次转化人们的道德角色和个人自我认知方式,从他律约束到自律约束,从外在的身份约束到内在的自我自觉约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众中内化并得到升华。
  6.站在新起点、新高度,践行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建国60周年的坎坷辉煌历程,中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5.12抗震救灾的胜利、08年两个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飞天、到中国09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7.1%,经济率先走出低谷,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引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意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可。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由不得我们沾沾自喜,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矛盾主体会不断转化,国际社会遏制中国崛起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而国内新时期公共安全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频发,同时网络问政时代,对反腐倡廉的期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新呼唤、对民生的新展望,无不使社会新思潮波流涌动,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就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去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充分发挥文化化人的积极效用,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消除隔阂、化解矛盾,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适应不断“引领”的客观要求。通过扩大社会思想共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进一步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才能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作者:中共仓山区委宣传部 张 萍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