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达旗白泥井镇:农牧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广
2010-01-20 15:53:2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白泥井镇位于内蒙古达旗东部,总面积900平方公里,辖16个村,总人口3.5万,总耕地面积20.5万亩,人均耕地6亩。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717元。纯收入将近9000元,这是个不小的数目。这里的农民究竟是靠什么收入这么多呢?
打工来钱快
邬仲喜是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的村民,全家5口人,以前一家人种植30亩土地,起早贪黑,一年下来全家种地收入也就15000元左右。2008年他将自己耕种的30亩土地以300元/亩全部承包给企业(万泰牧场),邬仲喜两口子还在牧场实现了再就业。邬仲喜负责牧场3000只羊的防疫和饲养,年薪3万元,妻子在牧场里开了一家小卖部,收入5000元左右,再加上土地承包费9000元,年纯收入44000元,这些仅仅是夫妻两人挣的,跟以前比,一下子增收了将近3万元。此外,牧场还实行农户零风险制度,即风险全部由公司承担,合作经营的农牧民除了拿承包费、领工资外,还可分得20%的红利,难怪老邬说“再也不想种地了”。这仅仅是白泥井农民收入的渠道之一,即规模承包,公司经营。在土地规模化经营项目实施中,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收到了可观的效益。目前已形成了小麦、油葵、优质牧草、瓜果蔬菜、饲用玉米五个种植基地。把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渗透到农业经营中,进行公司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经营公司化运作。今年,白泥井镇还引进了5家涉农龙头企业入驻项目区,实现公司化运作土地3.2万亩。万泰公司便是其中一家,总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集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养殖基地。2008年,万泰牧场规模承包侯家营子村现代农业项目区土地6500亩,种植2000亩油葵和4500亩饲用玉米。万泰牧场实行“种养加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逐步延长农畜产品产业链条,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万泰牧场作为现代农业项目区内涉农龙头企业,有效地解决了白泥井镇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可以通过饲草料订单种植、奶牛饲养来增加收入。
种地收入也不少
白泥井镇海勒苏村树梁社社员辛兵,一家3 口,原有土地16亩,年收入不到1万元,2008年承租其他农户土地90亩,共经营土地106亩,全部种植玉米, 去年亩产量1200斤,单价0.65元,每亩收入780元,除去开支,106亩土地的收入是40616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3539元,规模效益非常明显。这是农牧民增收的又一渠道——大户承包,合伙经营,也就是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种植大户牵头,以喷灌控制面积为基本生产单元,以每亩300元/年的承包费用,承包整合散户土地,按照“五统一”方式进行管理生产,即统一农田规划、统一种植结构、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目前,项目区内单户经营2000亩的1户,经营500亩的2户,经营100亩以上的30户。单户经营2000亩地的是老祁——祁有师。他今年贷了20多万元,向亲戚朋友筹了点钱,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了1400亩马铃薯,800亩葵花。种植规模扩大后,他雇了6个帮工和他一起干活。现代化的经营手段,让6个人和老祁经营2000多亩地都显得很轻松。今年马铃薯大丰收,按照亩产3吨计算,每公斤按市场价格1块钱计算,光这1400亩山药的毛收入就有420万。
还有一些暂时不愿离开土地,仍想从事种植业生产的群众,白泥井镇就积极引导,以“农户协商,合作经营”的形式成立种植合作组织,以喷灌圈为单位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选出有威望的成员统一管理,降低经营土地的人力成本,增加收入。
自己搞养殖照样挣钱
七份子村的张二兵就是那种既不愿意种地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的人。白泥井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后,他将自己的48亩土地以每亩120元全部转租出去(原来种植玉米,年收入近2万元),自己发展养殖业。现在,他养奶牛50头,其中20头上站挤奶,每天挤奶两次。加上出售淘汰牛8头,每头6500元,8头牛总共是52000元。出售牛犊20头,每头500元,共10000元,年收入达到407600元。每头产奶牛的年饲养成本10120元、不产奶牛5080元。除去饲养成本,纯收入103600元,加上土地承包费5760元,年收入109360元。四口之家人均纯收入27340元。 同时,因为实施规模化经营,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成为自由劳动者。这些人只要勤奋、会点技术,就能凭自己的劳动获得不少的收入。
记者感言:十年以前,人们知晓鄂尔多斯,大多是因为这里的羊绒衫“温暖全世界”。十年后,提起鄂尔多斯,谁不为它的发展之神速而惊叹不已呢?很多人都知道鄂尔多斯地下全是“黑金子”,也许在他们看来,坐在金山上,鄂尔多斯人想不富都难!这些人只看到了它的煤炭资源,却没有看到这个资源大市还有其它可圈可点之处——现代农牧业便是其中之一。提到鄂尔多斯的现代农牧业,就不得不提位于鄂尔多斯北部的,素有“米粮川”之誉的达拉特旗。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牧业的示范点,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的农牧民正在逐步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及增收途径,一场全新的“三农大戏“在这里唱响。(任亮)
责任编辑:张武